(共35张PPT)
第一节
中
国
地
形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了解三阶梯的分布状况和海拔高度
3、了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
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
2、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特点
一
地势西高东低
想一想:
有两位同学各自画出一幅我国地势从西
向东变化的示意图。你能说出这两幅图
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
较接近实际?
地势
呈阶
梯状
分布
>4000米
<500米
1000—2000米
昆
仑
山
脉
祁
连
山
脉
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二
纵横交错的山脉
看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可分为几组?
2、各组走向的山脉中分别有几列山脉
3、各列山脉的名称是什么?
4、各列山脉在地图上的位置?
1.东西走向的山脉(位置)
北列:
中列:
南列: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记忆:东西走向有三横,
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阴山山脉
秦岭
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
东列:
中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记忆:东北——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
台湾山脉东分布,长白武夷夹当中。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阴山山脉
秦岭
南岭
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
巫山
雪峰山
长白山脉
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弧形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等
阿尔泰山、祁连山等
喜马拉雅山
记忆:贺兰六盘南北走,横断跟着南方跑。
西北东南是阿祁,
弧形山脉气势宏,喜马拉雅似卧龙,
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阴山山脉
秦岭
南岭
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
巫山
雪峰山
长白山脉
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祁连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
阿尔泰山
贺兰山
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有三横,
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
东北——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
台湾山脉东分布,长白武夷夹当中。
贺兰六盘南北走,横断跟着南方跑。
西北东南是阿祁,
弧形山脉气势宏,喜马拉雅似卧龙,
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
三
我国其它名山
中华MV《中华五岳颂》
-
在线观看.flv五岳
中岳嵩山—河南
东岳泰山——山东
西岳华山——陕西
北岳恒山——山西
南岳衡山——湖南
四川峨眉山
山西五台山
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安徽齐云山
四川青城山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广西桂林山水
江西庐山
安徽黄山
青岛崂山
福建武夷山
广西桂林山水
普陀山
武当山
江西庐山
峨眉山
安徽黄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每二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之山脉》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二
设计思路: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㈣
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四
教学方法:
问题法、探究法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六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1、布置预习本节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要求;
2、让学生收集有关“中国的名山大川”的图片、诗歌、短文。
七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
5
引入: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有众多的人口、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这些都离不开我国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8页右这一段文字。今天我们就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古到今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诗赞颂,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
背诗文,深入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相关诗文
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以古诗为开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承转:同学们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到底如何呢?所谓地势就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
承上启下
10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知道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在陆地上颜色越深,代表海拔高度越高,颜色越绿代表海拔越低。可见我国的地势是……让学生在21页图上找出32°N纬线,用幻灯片展示“沿32°N纬线中国地势剖面图”。这条纬线经过了哪些地形区?它们一级级向东降低,象什么?所以我们总结说,我国的地势是……其中最高处是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是多少呢?;其次海拔较低的中部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是多少?最低处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是多少?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简图,让学生通过判断正误,得出结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板书:一、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完成20页练习问: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会有什么影响呢?23页练习我国的三级阶梯之间有分界线吗?请大家看地图册11页。幻灯片展示“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一系列山脉。完成27页活动题2.
读图:从地图上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我国的西部大部分是褐色,中部是黄色,东部是绿色。由此证明:我国的地势的确是西高东低。
多媒体图片
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图示分析对比法,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掌握知识点,并把知识落实到图中,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的能力。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趋利避害,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20
实际我国除了这些山脉以外还有很多山。放录音。教师指出:我国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我们就按它们的走向分成几个系列学习。
板书:二
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组织活动:在21页图中分别找到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的山脉,并要求指出它们的位置(按省区位置记)。教师用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并让学生笔记。教师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动感图片,让学生上台按老师的指令指填图。
在给学生介绍喜马拉雅山脉时,教师指出这是世界最高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强调珠穆朗玛四个字的写法。最后,我们对照21页的图,把这几列山脉的歌诀连起来读一遍,
读图、总结、填图
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关山脉空间分布观念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以此突破重难点
8
过渡:除了这些高大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还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名山,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比如:五岳,有这样的说法:五岳归来不看山。让我们一起去瞻仰一下五岳的风彩。(放视频)三、中华名山
1教师展示中华五岳名山景观视频、图片,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21页图中找到五岳说出它所属省区。2由学生自己述说最喜爱的名山,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中国名山大川”图片、诗歌、短文。教师指导学生将名山落实到图中来分析,并适当给予补充和赞赏。
展示交流资料
视频、图片
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时间上的放松,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热情。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得到新知,在情感上也得到升华。
2
小结、作业:背诵歌诀。我国的山脉雄伟多姿,构为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它们之间镶嵌着各种地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
巩固知识点
八
板书: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1、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我国地形特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的走向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三、中华五岳名山
九
教学后记: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在对教材处理中,注重应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整节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起较好的导向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中国的地形——山脉(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山脉》。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以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
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录象、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
教学结构: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㈣
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2、教学程序:
依据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
【课
前
准
备】
1、布置预习本节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要求;
2、让学生收集有关“中国的名山大川”的图片、诗歌、短文。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山脉有初步的了解。
让学生养成收集地理信息的习惯。)
【引
入
新
课】(2分钟)
(采用过渡法)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一系列有关中国人文景观的图片,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提出问题: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这样,通过既形象又轻松气氛中导入新课,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
新
课
教
学】(30分钟)
一、地势西高东低
2.1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1.地势的特征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①复习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②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③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知道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在陆地上颜色越深,代表海拔高度越高,颜色越绿代表海拔越低。从地图上可以很直观
(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①复习旧知,让学生认识地势就是“哪边高,哪边低”。
②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以古诗为开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③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图示分析对比法,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
⑴让学生自己通过团结协作完成表格,掌握知识点,并把知识落实到图中,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的能力。
⑵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趋利弊害,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①幻灯片展示“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一系列山脉。教师指出: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
②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找出除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以外,还有哪些山脉?并要求指出它们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由北往南,自西向东”的读图方法,并协助学生展示各山脉的景观图片。
在学生了解大部分山脉的前提下引出山脉之间还有一些共同点——走向。
2、山脉的走向
①教师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动感图片,举例说明一两条山脉走向,学生自己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动感图片,归纳找到的一系列山脉的走向,并学会自己归纳特点。教师总结。
②在学生介绍台湾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同时教师适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得到新知,在情感上也得到升华。
(中国的主要山脉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循序渐进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看图分析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
①教师分发已画有山脉轮廓中国政区图,学生互相协助在图中写出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师从基础较差的同学中选取两幅图,幻灯对比,让学生进行点评,教师积极给以肯定和表扬,委婉指出不足。
②要求学生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并完成表格,为下节“地形复杂多样”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有关山脉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三、中华五岳名山
①由学生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中国名山大川”图片、诗歌、短文。
②教师展示中华五岳名山景观,吸引学生的兴趣。
③由学生自己述说最喜爱的名山,教师指导学生将名山落实到图中来分析,并适当给予补充和赞赏。
④读图完成练习。
(以学生活动的形式,结合优美的图片,不仅让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和时间上的放松,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课
堂
练
习】
写出以下山脉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太行山、巫山、武夷山、祁连山、昆仑山、南岭
(通过该课堂练习,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前面所学的掌握情况,又能起到个别知识点的补缺作用。)
【课
后
实
践】
1、要求学生落实我国地势特征,并找出还有什么事例能证明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2、找出36°N纬线,并画一幅“沿36°N纬线中国地势剖面图”。
(通过课后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动手动脑的综合实践能力核心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1、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我国地形特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的走向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三、中华五岳名山
(本幻灯片以板书设计的形式出现,板书是课文简单、直观的再现,通过本幻灯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主干,由知识点到知识网,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牢固掌握。)
六、说反思总结: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在对教材处理中,注重应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整节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起较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整节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课特色的教学形式为载体,强调主体参与、主体历练、主体探究,以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