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三义完全小学 谭艳辉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想一想:那些事实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形状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形状
经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地球仪: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老师手中拿的教学仪器叫什么名字?
认识地球仪映:通过观察地球仪你了解到了什么?
所学内容
都掌握了吗?
做几道小题试试看!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与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
B
2.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水往低处流
C.站得高,看得远流
D.日全食
C
3.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
A.6375千米
B.6336千米
C.6378千米
D.6371千米
D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_______________
2.麦哲伦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的形状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地球卫星照片
麦哲伦船队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3.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 。
4.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地球的大小
5.1亿平方千米
6371千米
4万千米
登高望远
海岸观船
月偏食
地球仪
1、总结地球仪的概念是:仿照地球________,并且按照一定的____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____。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____、____和____表示地理事物。
3、地球仪上有“一轴两极”“一轴”是_____,它是为了研究地球自转而假想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两极”是_____和____。
地球的形状
比例
模型
颜色
符号
文字
地轴
北极
南极地理授课教案 时间:9月2日
课题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习目标 1、运用插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组成及用途。
重难点
学习 1、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2、地球仪的用途
设疑自探 一、情境自探
课前欣赏多媒体动画“太空中的地球”,通过立体的形象的感受认识,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学习。
二、自探要求及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圈划知识点
内容:1、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用数字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3、通过看书你对地球仪有什么了解?
展示 1 整理自探内容,准备交流。
2 小组交流 :组内个体充分展示,明确共识与争议。确定全班交流人员与内容。
3 全班交流 :代表小组充分展示共识与争议,求得同学的帮助。
质疑自探
原则:个体个性化展示。
方法:学生个体提出疑问,全班同学给予解答,可阅读书本后提出。
问题预设 1、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小结巩固 1、 学生相互小结。
2 、巩固、记忆、提升。
实践运用 1、探究思考:地球是一个( )。
读图1.1探究思考:
过程①古代人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认识世界,认为地球形状是( );
过程②人类活动范围变广、视野扩大,大地不是平的,认为地球形状是( )
过程③通过葡萄牙航海家( )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过程④20世纪,(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 ),地球表面积( ),最大周长约( ) 。
3、 读教材及图1.5 总结地球仪的概念是:仿照地球( ),并且按照一定的( )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 )。
4、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 )和( )表示地理事物。
5、地球仪上有“一轴两极”“一轴”是( ),它是为了研究地球自转而假想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两极”是( )和( )。
板书设计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