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 必修2 语文 14.阿房宫赋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 必修2 语文 14.阿房宫赋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6 16: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练习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缦(màn)立 逦迤(yǐ) 蜀山兀(wù) 辇(niǎn)车
B.妃嫔(pín) 鼎铛(dàng) 囷囷(jūn) 剽(piāo)
C.鬟(huán) 呕哑(yā) 锱(zī)铢 在庾(yù)
D.椽(chuán)头 不霁(qí) 珠砾(lì) 横槛(jiàn)
2.加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完了) 蜀山兀 (山秃) 日益骄固(顽固)
B.戍卒叫(呐喊) 函谷举(攻破) 横槛(栏杆)
C.纷奢(奢侈) 锱铢(极言细微) 呕哑(乐声嘈杂)
D.四海一(统一) 族秦者(秦氏家族) 几千万落(座、所)
3.下面各句中加线字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绦云扰扰,梳晓鬟也。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架梁之椽,多于机上宫女。
4.下列语句都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的一项是( )
①檐牙高啄 ②蜂房水涡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烟横雾斜,焚椒兰也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⑧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⑧
5.下列各项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E.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F.族秦者,秦也
7.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考虑,含有不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戍卒叫,函谷举
D.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8.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对下列句中加线“焉”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③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③用法相同,②④用法相同
C.①与②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③④用法全相同
2.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用了夸张的手法。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的是实际的东西。
C.“复道行空,未霁何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延伸到首都咸阳。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带一样的长廊蜿蜒曲折,屋檐像鸟喙一样地向高处伸展。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各种房屋都按它们所处的地形特点构造,如钩如角。
D.复道行空,未霁何虹——通道横伸在半空之中,天没放晴哪里来的彩虹?
4.全是写阿房宫规模之宏大的一项是( )
①覆压三百里 ②隔离天日 ③五步一楼 ④直走咸阳 ⑤舞殿冷袖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③
5.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十二个字为第一层,写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
B.第二层,作者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
C.第三层,作者渲染阿房宫外观的奇丽壮观。
D.第四层,写宫内的人物活动,为下一段转入对人物的铺叙作准备。
6.对这一段文字的一些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范围大、楼台高、建筑面积广、包容的河水多等方面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
B.作者从外观写到内部结构,再写到人的活动,层次非常清楚。
C.作者用对比、夸张、比喻、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
D.最后两句,用夸张和比喻,描写歌舞之盛。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25分,每小题5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8.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D 3.D 4.D 5.A 6.E 7.B 8 D 9C 10C
【典型热点考题】
(三)1.C 2.B 3.B 4.A 5.C 6.A 7B 8B 9B 10C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