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新
文
化
运
动
——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课标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背景
新
文
化
运
动
时间
兴起
标志
阵地
主要
代表
人物
口号
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5
民主
科学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表
陈独秀
鲁
迅
胡
适
李大钊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妇容、妇德、妇言、妇功。
三从四德是旧时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吃人的礼教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镜头: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旧道德草菅人命
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父亲!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
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徐志摩的感情问题成为媒体焦点。他滞留伦敦期间,在民国政界名人林长民的寓所见到了让他终生倾情的女人——林徽因。一见之下,徐志摩疯狂地爱上了才貌俱佳的林家千金。后来陷于情网难以自拔的他不惜提出和发妻张幼仪解除婚姻,成就了中国近代第一桩西式离婚。
离婚后张幼仪和徐志摩仍旧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张幼仪在海外不断学习进修,事业很成功。
女学生的“疯狂”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926年《纪念刘和珍君》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所谓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
科学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科学是一种思想方式。
---《鲁迅自述》
科学:不仅指科学知识,更强调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
民主:不仅指民主政治,更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
精神。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胡适(
1891—1962),胡适提倡白话文,是因为白话文的形式适合于新思想、新文学的内容。他主张使白话文成为新的文学形式。他说:“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兰花草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感受新文学的魅力
胡适
1891.12.17~1962.2.24
原名嗣穈 学名洪骍 字希疆
安徽绩溪人 中国新诗开山鼻祖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场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借狂人之口,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光辉典范。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攻占冬宫(俄国十月革命)
4.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思想鼓动和指导作用。
《每周评论》
李大钊
1889.10.29——1927.4.28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文章,热情赞颂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号。李大钊在上面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创办。
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庶民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新”的声音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运动中存在着对东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着后来。
积极性: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评价: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开端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技术
制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何特点?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维新派)
辛亥革命(革命派)
技术
制度
思想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