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6 22: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朝建立
外 戚
指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人民奋起反抗,纷纷杀官吏,抢粮库。西汉统治已穷途末路——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
——《汉书﹒谷永传》
饥馑仍臻,流散冗食,馁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西



新朝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 莽
公元前45年-23年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朝建立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绿林赤眉起义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又经过十多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平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长安
东汉建立
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西




《后汉书·桓冯列传》中描写东汉初年的状况“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东汉建立

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假如你是光武帝,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维护统治?
亲身体验到农民巨大力量的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理天下——
措施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公元26年到38年,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禁止残害奴婢,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
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表现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中 兴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南宋诗人陈亮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表现

学习与探究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等等
启 示
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了盛世局面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殇帝
1岁
安帝
13岁
顺帝
11岁
冲帝
2岁
质帝
8岁
桓帝
15岁
灵帝
12岁
少帝
17岁
献帝
9岁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学习与探究
观察左表,概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什么现象 ?会导致什么结果?
皇帝年幼即位
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
太后家的男子辅政
外戚控制朝政,专横跋扈
皇帝长大联合宦官灭外戚
宦官专权
皇帝驾崩,幼子即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局面形成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根源在哪??
局面形成
①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影响
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最嚣张的外戚要属梁冀,两任皇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仅仅因为说了他一句“跋扈将军”,就被他下毒害死。
宦官掌权,比外戚更胡作非为,引起一些贵族、士大夫的不满,他们联合抨击宦官集团。宦官以“党人”(结党争权)罪名,对这些人进行禁锢、迫害。很多清正官员被残害。




外戚和宦官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代表,他们是最接近皇帝的两种社会地位很不相同的人。但是他们在疯狂地掠夺人民和压迫人民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影响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背景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中持候的宦官)多放义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搜刮)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后汉书》
东汉末年,瘟疫横行,朝廷腐败,社会动乱,张角创立宗教组织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用符水疗疾,赢取百姓信任,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达数十万。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领导人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
184年(甲子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
黄巾大起义爆发,从黄河北岸到江淮腹地,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是裹着黄色头巾的起义军。他们攻打城池,焚烧官衙,捕杀官吏,沉寂已久的汉家天下,在战火和呐喊声中沸腾起来。一个月内,全国十四州至少八州发生战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特点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汉灵帝紧急布署,讨伐黄巾军。东汉政府官军虽不到十万,但都属精锐。张角的黄巾徒众,虽动辄数十万,但有很多老人、妇女等,战斗力不强。后来,张角病故,黄巾军气势受挫,其兄弟张梁、张宝相继战死,黄巾军主力瓦解。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结果
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影响
黄巾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全 性农民暴动。它虽然没能推翻东汉政权,但是使这个老迈腐朽的土建王朝遭受重创,奄奄一息。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影响
为了镇压平乱,汉王室不得不借重地方势力——
黄巾起义是促使东汉解体的导火线,平乱有功者得到不少政治资本,甚或拥兵自重,中国从此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