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提优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开( dìng) 罕至(hǎn) 倜傥( tǎng) 恍然大悟(huǎng)
B.感慨( kǎi) 和蔼(ǎi) 逾矩(yú) 小心翼翼(yì)
C.确凿( zuò) 收敛(liǎn) 书塾(shú) 截然不同(jié)
D.拼凑( còu) 企盼(qǐ) 啄食(zhuō) 混为一谈(hùn)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B.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C.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
D.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签赏。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天气变暖,气温逐渐上升,各种细菌也油然而生。
B.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
C.年终岁尾,正是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
D.在人迹罕至的山中旅游时应注意安全。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读书是年轻人培养心智、创造性格、引导人生的重要途径。阅读电子书也好,阅读纸质书也罢,尽管形式不同,但可以殊途同归,关键是要把读者拉回到读书活动中来。②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电子阅读的兴起,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共生共荣、相互补充。③家庭乃至学校都应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年轻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1)第①句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2)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
(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与________互换位置。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语文老师视频家访彦臻同学时,要求他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正如《论语·为政》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获得新知,用《论语·为政》中的话说就是让他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家们的促销手段不断翻新,然而一些商家靠赠品、打折等手段向消费者索要好评。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问题。
小林和父母在某餐馆就餐后,对菜品质量很不满意,结账时服务员表示:如果写好评发朋友圈可以打折。小林母亲准备照做。如果你是小林,该怎样劝说母亲?(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下面思维导图的提示,用四字短语补全空缺处。
答: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有关“童谣”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①_______?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②______,如古人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语”等。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一首首川西童谣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③______,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这么说着,唱着,长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谣却④____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首名为“四季花儿歌”的童谣,请在空缺处写出恰当的句子。
三月里,桃花红,桃园结义当英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里,桂花香,广寒宫里看昊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腊月里,梅花开,喜鹊闹梅好运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
列子学射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①中:打着。②所以:……的原因。③弗:不。④报:报告。
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不亦说乎( )
(2)博学而笃志(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人 不 堪 其 忧
12.下列选项中的“而”字用法和“退而习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切问而近思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3.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他回去练习、思考,其中的原因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哪句话来解释?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铁锤
张中杰
“砰!”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了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得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汗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吱啦”一声响,杂铁块竞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朦胧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4.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他们各自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只丑小鸭可变成美天鹅,一星火种竟致燎原之势,那是梦想、信念和真理的力量;
一帘细雨瞬间平息猛烈的狂风,一抹微笑无声融化心灵的冰雪,一盆洗脚水悄然让辛劳的母亲泪水盈眶,这是真、善、美的力量;
细小的溪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河,弱小的水滴穿透了坚硬的岩石,渺小的蚂蚁抱团冲出了火墙的包围,那是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同舟共济的力量;
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勇敢坚韧、不屈不挠、洁身自好精神品格的力量;
......
要求:1.以“____________的力量”为题。
2.补充题目空缺部分再作文。
3.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600字。
答案
1.B A.“绽”应读zhàn。 C.“凿”应读záo。 D.“啄”应读zhuó。
2.D “签赏”中的“签”应为“鉴”。
3.A “油然而生”指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情感)。用于细菌滋生不恰当。
4.答案:(1)创造 塑造 (2)补充 的目的 (3)全社会 学校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题干已给出病句类型,按提示找到问题修改即可。第①句搭配不当,在动宾短语中分析,性格不是“创造”的,应改为“塑造”。第②句成分残缺,“使之达到共生共荣、相互补充”明显缺少成分,应补充上“的目的”。第③句语序不当,“乃至”是连词,表示事物达到的范围,因此“全社会乃至学校”应按从小到大的范围排序,要调整位置。
5.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A.叹号表示感叹句或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的停顿,选项中两个叹号都用在了句中,应将两个叹号改为逗号,句中分号和句末的句号改为叹号。B.“的”表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部分引用,应去掉冒号。C.“经典咏流传”是电视节目名,应用书名号。
6.答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解析:注意提示语中的关键信息,如“学思结合”“及时复习”“获得新知”等,从而确定所填语句。还要注意“罔”“殆”的正确写法。
7.答案:(示例)妈妈,这样做不好。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帮助商家做虚假宣传,这样会误导别人,您说对吗?
解析: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劝说应当扣住主题,且语气委婉,符合双方的身份。此题需突出“诚信”这个主题,符合“菜品质量不好,但为了享受打折,妈妈准备写好评”的错误做法的语境,劝说的对象是妈妈,因此劝说应委婉、有礼貌。
8.答案:(1)①历史悠久 ②分布广泛 ③内容浅显 ④形式多样
(2)(示例)①童谣起源于何时②童谣别称很多③在青青的田野上④把那份纯真永远地留在了他们心里
(3)(示例)①六月里 荷花放 花中君子美名扬②九月里 菊花黄 东篱采菊登高忙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内容概括能力。首先通读思维导图,抓住“价值丰厚”部分,可知是概括矩形图中的内容,且用四字短语。根据这一要求,然后分析其余四项,抓住各自特点分析即可。第①处,《诗经》里就有童谣,说明“历史悠久”;第②处,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说明“分布广泛”;第③处,“事理普通,易于幼儿理解”,说明“内容浅显”或“通俗易懂”;第④处,童谣表现形式有谜语歌、数数歌、游戏歌等,说明“形式多样”。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第①空后面的句子“据史料,童谣最早见于《诗经·魏风》”谈的是童谣的起源,再由第①空后的问号可知,所填内容应是一个问句,据此可知①应该填“童谣起源于何时”;第②空由后面的“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语’等”可知,本空应该填“童谣别称很多”;第③空后面的句子“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是与前面相对应的,由此可知本空应填的内容与“田野”有
关;第④空前面的句子都是“走出……”,“然而”“却”说明后面应该与“走出”相反,所以所填的内容应该与“留下、留在”有关,而童谣给人留下的是“纯真、美好”。第④空难度要大一些。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所填内容首先在形式上要与给出的句子一致,要尽量做到对仗工整;其次,所填时间、花的特点等要相对应。
9.答案:(1)同“悦”,愉快。(2)坚定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应注意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判断。
10.答案:用不正当的手段而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的效果。
11.答案:人/不堪/其忧
解析:答题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穷困清苦。
据此可断句为:人/不堪/其忧。
12.D “退而习之”中的“而”字表顺承。A.表转折。B.表并列。C.表假设。D.表顺承。故选D。
13.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尹子教给列子的: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解析: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他回去练习、思考,这一事例论证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论证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根据“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可知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不仅仅是仅是射箭,还有治理国家与修养身心的道理。
[参考译文]
[乙]
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请教于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后继续练习。三年之后,又去向关尹子汇报。关尹子说:“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守住这份认知,不要遗忘了。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养身心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考察存亡兴废的表面现象,而是着重研究造成这种种现象的内在原因。”
14.答案: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能力。画线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和风筝比喻孩子。先是以给花浇水比喻对孩子的呵护,以浇水过多比喻对孩子的过度呵护;接着以放风筝比喻对孩子的管束,以“放不开手的风筝”比喻被过度管束的孩子,风筝“飞不高”比喻孩子的成长空间被局限住。理解以上内容后组织答案即可。
15.答案: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吃苦耐劳。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④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有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答题时可先将儿子入伍前的表现和入伍后的表现都勾画出来,然后一一对应加以比较。儿子入伍前的表现集中在第一、二段,入伍后的表现集中在第八段、第十五至十九段。身体上,由原来的“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到后来的高大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以及“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还在干活的吃苦耐劳。从对父母的态度方面,由原来的猛关卧室门、与母亲顶嘴的叛逆,到后来的拥抱父母、汇报自己的进步、为父母做丰盛的晚餐、讲述部队里的故事等,表现儿子主动与父母沟通,孝顺谦和。从品行与为人处世等方面,由原来对舅舅严厉的教训当时惧怕,很快“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强硬蛮横,到现在“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
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从学习、上进方面,由原来的“成绩平平、养得一身贼膘”,到现在“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入党、立功、做军官,并“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从以上四个方面概括即可。
16.答案:“你”引用《竹石》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儿子”引用诗句(《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炼的勇气和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引对用诗句作用的理解能力。引用诗句的两处分别在第十四段和十五段。可以从诗句的关键词人手理解用意。母亲引用的诗句中“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都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期望他志向坚定.面对“千磨万击”的艰难困苦要坚韧顽强。儿子引用的诗句中“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则明确表达了自己不畏惧困难、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
17.答案: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②交代小铁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子之后的变化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中插叙部分为第十段至第十三段。从内容方面来说,前两段描写打铁的过程,在对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的描写中阐明只有不断锤炼才能成器的道理,也蕴含着人生哲理。后两段记叙小铁锤的来历及与“你”的关系,突出小铁锤对“你”的陪伴和激
励。从结构方面来说,插叙部分为后文的情节,包括把小铁锤送给儿子以及儿子之后的变化,做铺垫。
18.答案:(示例1)“你”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母亲”的典型形象。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会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
(示例2)“儿子”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儿子”的变化,展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和蜕变过程,塑造了一个经过磨砺快速成长的独生子女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②小说通过“儿子”从青春叛逆到懂事明理的蜕变故事,表现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思考。
(示例3)“你”和“儿子”都是主人公。①“你”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和“儿子”都在“小铁锤”的激励和鼓舞中获得成长,表现了当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的主题。②“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人物形象进行探究的能力。本题可从标题“小铁锤”入手来分析,“小铁锤”喻指人生也要经过锤炼才能蜕变、成长。从这一点来说,儿子的变化最具典型性,可以说儿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从独生子女教育方面引发读者思考。从文中插叙部分可知,小铁锤对小说中的母亲“你”具有重要意义,“你”回想到这些便把小铁锤寄给儿子并写诗鼓励,结合前文“你”或是淌泪,或是焦虑忧郁,或是心疼,可见“你”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也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你”的这一特点也体现作品“锤炼”这一主题,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表达母爱,因此“你”也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母子二人都经历过“锤炼”,都获得了成长,故也可以说二者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面引人深思。
19.[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材料提供了诸多写作的素材和角度;其次要分析题目,在补写时要注意选择贴近自身生活的词语;最后注意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的要求,要把事情叙述清楚,突出人物形象。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力量”的不同内涵,例如执着追求、团结奋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列出写作提纲。同时,补充题目需要注意“力量”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因为其限定了写作的主题。
写作思路一:亲情给予成长的力量。家庭生活中,父母打在我们背上的一个巴掌、不停的唠叨,都蕴含着对我们深沉的爱。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体现了亲情不可阻挡的力量。
写作思路二:师爱指引前行的方向。不管是一声夸奖、一个小小鼓励,还是对我们学习不认真时的愤怒与训斥,这些都体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就如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例文]
手掌的力量
父亲的手很大,很有力,也很温暖。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这道题怎么还不会!”父亲又在给我讲题了,他一只手拿着练习册,另一只手在空中准备落下。突然,父亲将练习册狠狠地扔到了地上.随即我的背上被手掌重重地拍了一下。父亲又训斥了几声,可我什么也听不进去了,父亲也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坐在沙发上,背部开始发热,眼泪也忍不住直往下掉。想起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落下的样子,我越想越气,于是抓起地上的练习册便撕起来,然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卧室。
躺在床上,我的怒气依然未消。突然我听到父亲长叹了一声,随即便是翻找东西的声音。我十分好奇,从床上慢慢爬起来,悄悄地将门打开一条小缝,闭着一只眼向外偷偷看去。“好灵巧的一双手!”我不禁赞叹道。只见父亲在给我粘那本撕烂的练习册,他左手撕下一节透明胶带,右手接过来,从上向下一捋,一页便粘好了。过了一会儿,父亲便将我的练习册
全部粘好,平平整整地放到了我的书包里。
听到父亲向我的卧室走来的脚步声,我急忙回到床上装睡。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我的房门.慢慢地坐到我的床边,沉默了一会儿说:“儿子,爸爸可能有时候严厉了一点,但那都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好……”他的手突然握住了我的手,一股暖流涌来,随即传遍了我的全身……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的手掌给予我无穷的力量,使我温暖前行!
【点评】作者从家庭生活角度出发,借助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既严厉又慈爱的特点。文章情真意浓,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结构方面:文章开头直接点明手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部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不仅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一体,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
语言方面:运用“撕、接、捋、粘、放”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娴熟,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狠狠”“重重”“悄悄”“偷偷”“慢慢”等叠词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强了动作的表现力,而且强化了情感的感染力,准确恰当。
8421370137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