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基础测试卷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zhē)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tuì)。
B.我的手指搓捻(niǎn)着花叶,抚(fú)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zhàn)开的花朵。
C.我恍( huǎng)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ào)秘了。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shuō)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小林不求甚解,又把这个论题研究了一遍。
B.因为我国所用的历法是公历,同时辅以传统的农历,所以常常有人会把二者混为一谈。
C.人迹罕至的天山雪岭云杉林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
D.展览会上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地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们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即使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D.客观、专业的影评是引领电影市场走向健康和成熟的重要推手。
4.下列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学校将于10月8日在务本楼四楼学术报告厅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经典诗歌诵读比赛,班主任李老师让班长把这件事传达给本班其他同学,并动员大家积极参加此次活动。班长回到班上,对同学们说:
A.同学们,我校将要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经典诗歌诵读比赛,请大家积极参加。
B.李老师让我告诉大家,我校将于10月8日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经典诗歌诵读比赛。
C.同学们,我校将于10月8日在务本楼四楼学术报告厅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经典诗歌诵读比赛,请大家为了班集体的荣誉积极参加,展示自己的风采吧!
D.李老师说,我校将于10月8日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经典诗歌诵读比赛,请全班同学一起参加,谁都不能当“逃兵”!
二、按要求做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nǎo suǐ( ),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2)因为他是yuān bó( )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3)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gǎn kǎi( )万分。
(4)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huā tuán jǐn cù( ),美不胜收。
2.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克服;________________,让我经受磨炼;给我一次失败,________________。我感谢每一次带我走向成功的经历。
3.你所在的春华中学初一年级开展“新闻采访与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建设”为报道题材。请你参加。
(1)活动一:初拟采访提纲
下面是小组初拟的采访提纲,请你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指出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19年5月8日上午9点,成吉思汗街地铁站
采访对象
1.地铁1号线总设计师 2.施工人员 3.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
采访目的
多侧面了解地铁1号线建设情况,感受首府交通发展
采访方式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
采访问题(依据采访对象顺序各拟了一个主问题)
1.请问我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2.您认为地铁l号线站点布局合理吗?
3.请谈一谈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和相应措施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选定新闻体裁
采访结束后,两位同学分享了采访内容。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1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要对这一场面进行报道。请你分析两位同学的新闻素材与表现角度,分别给他们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交流实践体验
初一年级将召开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会,向参加活动的同学征集会标内容。
要求:①运用对偶修辞手法:②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论语)十二章》,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温习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与朋友共聚是快乐的事情,心胸开阔才是君子之风。
B.孔子认为“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C.孔子认为对于不同意见要能做到“耳顺”,即忽视它,坚持自己的看法。
D.对那些不以道义而得到的财富,孔子将其视为浮云。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乙]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警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甲]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对百草园进行了描写?请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所用动词准确精练,请你将这些动词找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在[甲][乙]两段中,“乐”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描绘的画面,并说说作者写这两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田园
秋也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婆,蓄满绿荫和乌呜。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橡皮糖、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楔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毛巾常常汗湿得能拧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蹿;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地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⑤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悠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⑥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文苑》2019年第四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楔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横线上写几句话,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要呼应前文,表达情感,点明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请以“温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 600字以上。
答案
一、选择题
1.C A“折”是多音字,此处应读zhé。B.“抚”应读fǔ。D.“说”,同“悦”,愉快读yuè。
2.A “不求甚解”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D A.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是“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的精神”。B.不合逻辑,“无时无刻”意思是没有哪一时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C.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即使……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用在本句不合适,应该用表示并列关系的“既……也……”。
4.C A.未表明经典诗歌诵读比赛举行的时间、地点,语言缺乏鼓动性。B.没、有将“动员大家积极参加此次活动”的要求表达出来,且语气较生硬。D.班长发动同学们参加活动的话具有命令口气。
二、按要求做题
1.答案:(1)脑髓 (2)渊博 (3)感慨 (4)花团锦簇
解析:根据平时的积累答题。注意“髓”不要写成“随”,“博”不要写成“博”,“慨”不要写成“概”,“锦”不要写成“棉”。
2.答案:给我一次挫折 让我学会反省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结合所给句式可知,需要其写的句子都强调带“我”走向成功。根据句意及句式特点进行仿写即可。
3.答案:(1)(示例)现场访谈 第2个问题缺少针对性 (2)事件通讯新闻特写(3)(示例)访人物集素材稿件样式多,寻资料作报道“记者”文笔佳。
解析:(1)现场访谈是新闻采访的方式之一。本次采访是为了多侧面了解地铁1号线的建设情况,感受首府交通发展,所以需要采用现场访谈的采访方式。第2个问题,“布局”一词很笼统,询问时需要指出具体哪个方面。
答题时,要依据新闻素材与表现角度选用新闻体裁。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第一位同学采访涉及地铁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属于新闻实践,所以采用事件通讯。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第二位同学针对一个场面进行报道,适合采用新闻特写。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旨是“新闻采访与写作”,故会标应体现活动的主旨。要运用对偶修辞,不超过30个字。
三、阅读理解
1、(1)答案:①有才德的人 ②诚信 ③好的方面,优点 ④仁德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准确解释。
(2)答案:①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
②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却不能改变志向。”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曲肱”“夺…志”等词语的解释,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饭疏食”的“饭”。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整理,以使其句意通顺。
(3)C“即忽视它,坚持自己的看法”错误。“耳顺”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1)答案:(示例)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这是从味觉上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景角度的分析能力。结合文段中的内容,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黄蜂”“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可知是视觉描写;由“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可知是听觉描写;由“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可知是味觉描写。
(2)答案:运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突出了捕鸟的乐趣。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赏析能力。答题时,需先从文段中找出与捕鸟相关的动词,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3)答案:①百草园的美丽景色。②泥墙根一带生物乐趣。③冬天拍雪人的乐趣 ④雪地捕鸟的乐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细读两个文段,根据句所写内容概括“乐”的原因即可。
(4)答案:[甲]段:百草园美景图。[乙]段:雪地捕鸟图。这两段文字都表明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也为下文写三味书屋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和写作目的的分析能力。第一问需结合两段内容,分析所描绘的画面。第二问需结合全文来分析: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段文字出自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也为下文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做铺垫。
3、(1)答案:回忆并描绘了父亲的田园以及父亲在田园中劳作的情景,抒写了“我”童年的快乐生活,表达了“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能力。通篇阅读,可知文章回忆了父亲在田园中劳作的情景。结合“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理解文章饱含着对父亲的想念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答案:文章首段对田园的环境进行浓墨重笔的描写,是为了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同生活的热爱铺垫感情基调。(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首段在结构上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做铺垫。在内容上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确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3)答案:(示例1)用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连贯的动作,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示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锄柄比作画笔,挥锄的动作比作画彩虹,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从“吐”“搓搓”“举起”“楔”等可看出是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锄柄比作画笔,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4)答案:刻画了父亲热情、好客、善良、豁达、热爱邻里乡亲的性格特征。(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结合对文句的分析,即可归纳父亲的性格特征。“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两句,刻画了父亲热情、好客、善良、豁达、热爱邻里乡亲的性格特征。
(5)答案:(示例)父亲的园子,像一只美丽的摇篮,盛放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盛放着我对父亲的怀念,更盛放着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合乎要求,表达完整、流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文末补写的内容要有如下作用: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还要点明中心。结合全文看,本文结尾抒情,应用抒情句来表达“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四、[例文]
温 情
知了在窗外不停地叫着,太阳火一般炙烤着大地。就是在这样平常的一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吃过午饭,我像往常一样骑车送妹妹去上钢琴课。经过20来分钟的骑行,我们到达了培训班。因为妹妹上课的时间不算很长,所以为了省事,我就在附近等待。
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刚刚还酷热无比的天气突然间换了模样。乌云逐渐堆集,风也跟着刮了起来,冰凉的雨点顷刻间便降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没有带伞,只好跑到离培训班不远的一个无人售货商店的檐子下坐着等待。
这时,一位老爷爷迎面朝我走来。他的白发好似银丝一般,因年龄而凹陷的眼窝里,一双眼睛充满慈爱。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那双腿,一步拖着一步,每一次的挪动都是那么吃力。随后,这位老爷爷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个黑色的垫子,用关心的语气说道:“地上太凉了,你先坐这个吧。外面冷,不要着凉了,快回家吧!”我百感交集,一时间不知该说些什么。我接过了垫子,感激地对老爷爷说了声“谢谢”。
老爷爷依旧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去,只是形象在我眼里变得越来越高大。对他来说,我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是他却无私地关怀我,让我在寒冷的天气里拥有了一份温暖,虽然我不知道老爷爷的身份,但我不会忘记他的样子。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与温暖。老爷爷的行为和话语就像一滴雨露,落在我心头,滋养着一颗爱的种子茁壮地生长。
[点评]本文选取了一件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以小见大,突出了主题。小作者用景物描写开头,文字凝练却富有画面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结尾抒情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421370137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