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7 14:14: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80多年前,鲁迅先生看到《大公报》上公开发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和大家一样的愤慨。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当时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十五部,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2、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依其既定的侵略目标深入华北。
而当时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一股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社会。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先生特地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3、知识链接
杂文: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杂文特点:
1.知识性
2.文学性
3.思想性
4.战斗性。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怎样学习驳论文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搽(
chá

省悟(xǐng)
脊梁(jí)
渺茫(miǒo)
慨叹(kǎi)
玄虚(xuán)
诓骗(kuāng)
5.解释下列词语。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
2、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情感。
3、
请学生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重点突出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4、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师生朗读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表现。
朗读指导:
对论敌:犀利、有力、强烈的讽刺语气。
对“中国的脊梁”:庄严、尊重、满含敬佩、赞叹语气。
5、
谈听读体会:再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6、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很明确的体会到作者批驳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和论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根据。
7、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
第二部分(3-8):批驳敌论。
第一层(直接反驳
3-5):从反驳对方的论据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二层(间接反驳
6-8):提出正面论点。并用论据证明。
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四、初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①盲目骄傲,夜郎自大;②盲目崇拜,借助外援;③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不信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
4.课文第1、2段中,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
“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6.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唯恐去之而不及。
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7.再看3-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
明确:
五、课堂检测
1.
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改正错别字。
(1)诬篾(

(2)脊(
)梁
(3)搽(
)脂粉
(4)前扑(
)后继
(5)诓(
)骗
(6)慨(
)叹
(7)渺芒(

(8)地大物搏(

2.根据文学常识填空,检测一下学习情况。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

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
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三种,本文以批驳为
突破口,采取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4.引号有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含义、反语。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_______________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__________;_____ 
(4)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_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少数干部仍然漠不关心贫困群众的做法使我们不能容忍。
B.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国人民都期待在建国七十周年阅兵仪式上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耀武扬威。
C.中国民航局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停飞了美国波音737MAX8客机,此事不可与当前的中美贸易战混为一谈。
D.为争夺未来5G市场,全球各大通讯公司前仆后继,加紧布局。华为独占鳌头,成为美国政客打压的目标,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析】A.使用不正确,“漠不关心”意思是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贫困群众”;B.使用不正确,“耀武扬威”意思是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带有贬义,用来形容解放军不恰当;D.使用不正确,“前仆后继”意思是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用来形容通讯公司的行动不恰当。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并积累本课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上


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80多年前,鲁迅先生看到《大公报》上公开发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和大家一样的愤慨。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当时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十五部,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依其既定的侵略目标深入华北。
而当时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一股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社会。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先生特地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知识链接
杂文: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特点:
1.知识性
2.文学性
3.思想性
4.战斗性。
知识链接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
驳论文知识
知识链接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知识链接
方法指导
怎样学习驳论文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预习检查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玄虚(
)
诓骗(
)
省悟(
)
脊梁(
)
慨叹(
)
诬蔑(
)
渺茫(
)
抹杀(
)
宰相(
)
摧残(
)
倘若(
)
搽粉(
)
前仆后继(
)
求神拜佛(

切实(

xuán
kuānɡ
xǐnɡ

kǎi
miè
miǎo
mǒ
zǎi
cuī
tǎnɡ
chá


qiè

)笼罩

)鸟笼

lǒnɡ
lónɡ

)前仆后继

)仆人


)抹杀

)抹布

)拐弯抹角


)切肤之痛

)切除





qiè
qiē

多音字
预习检查
诓(
)诓骗
框(
)门框
蔑(
)诬蔑
篾(
)竹篾
慨(
)慨叹
概(
)气概
赖(
)依赖
獭(
)水獭
kuānɡ
kuànɡ
miè
miè
kǎi
gài
lài

形近字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麻醉:
摧残:
诓骗:
诬蔑: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课文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说谎话骗人。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预习检查
2.解释下列词语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2.解释下列词语
为民请命: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值得当做根据。
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1、点击图片视频朗读
整体感知
2、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情感。
3、
请学生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重点突出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4、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和感情表现。
朗读指导:
对论敌:
对“中国的脊梁”:
5、
谈听读体会:再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6、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犀利、有力、强烈的讽刺语气。
庄严、尊重、满含敬佩、赞叹语气。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
第二部分(3-8):批驳敌论。
第一层(直接反驳
3-5):从反驳对方的论据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二层(间接反驳
6-8):提出正面论点。并用论据证明。
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
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①盲目骄傲,夜郎自大;
②盲目崇拜,借助外援;
③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自夸
崇洋
自欺
合作探究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不信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合作探究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四)总结:
论据:
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二)直接反驳(驳论证):
失掉的“他信力”
(三)间接反驳:
(一)对方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论据:
发展着“自欺力”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课文第1、2段中,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作用:摆出敌方论据及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为下文树立批驳的靶子。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
“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
所有的中国人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合作探究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说明敌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突破口
是信“地”信“物”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是“他信”
6.再看3-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
直接反驳
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就能击中要害。这是在驳论证。
7.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唯恐去之而不及。
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合作探究
8.“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作者批驳对方论证,是就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而言的,如果删去就会使批驳变得以偏概全。
9.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仿词)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国民党政府在失掉了他信力之后,如果能够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就有可能取得胜利,民族的前途就有希望了。
11.这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找批驳的“突破口”。(举例论证)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对比论证)
(1)诬篾(

(2)脊(
)梁
(3)搽(
)脂粉
(4)前扑(
)后继
(5)诓(
)骗
(6)慨(
)叹
(7)渺芒(

(8)地大物搏(


kǎi
1.
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改正错别字。


chá
kuāng


课堂检测
2.根据文学常识填空,检测一下学习情况。?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

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
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三种,本文以批驳为
突破口,采取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立论
驳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敌论证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B
课堂检测
4.引号有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含义、反语。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_______________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__________;_____ 
(4)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_____________ 
反语
特殊称谓
特殊称谓
特殊称谓
强调
反语
合作探究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少数干部仍然漠不关心贫困群众的做法使我们不能容忍。
B.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国人民都期待在建国七十周年阅兵仪式上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耀武扬威。
C.中国民航局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停飞了美国波音737MAX8客机,此事不可与当前的中美贸易战混为一谈。
D.为争夺未来5G市场,全球各大通讯公司前仆后继,加紧布局。华为独占鳌头,成为美国政客打压的目标,也就不足为奇了。
C
【解析】A.使用不正确,“漠不关心”意思是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贫困群众”;B.使用不正确,“耀武扬威”意思是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带有贬义,用来形容解放军不恰当;D.使用不正确,“前仆后继”意思是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用来形容通讯公司的行动不恰当。
精神的三间小屋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并积累本课词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