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
新课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结构和文章提出的错误观点,那么这篇驳论文是如何反驳敌论,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证明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合作探究
品读第6—8段,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论据有哪些?
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今)有自信,不自欺,前赴后继的战斗
2、第7段中“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分别指怎样的人?各自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明确: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②“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③“为民请命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吁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焦裕禄……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为追求某一种规范(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生命,类似于“舍生取义”的人。如:唐玄奘、鉴真、商鞅、谭嗣同、秋菊、任长霞……
3、以上这些人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了人民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很多人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4、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说一说“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这个比喻的好处:①赞扬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②强调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③说明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5、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学生畅所欲言:
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
他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姜素椿和那些光荣倒下的邓练贤、叶欣、梁世奎、李晓红……
他们是做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
……
6、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他们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7、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在当时具体指谁?
明确:指当时坚持抗战和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中国人。
阅读第9段,思考: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2、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人”“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脂粉”指美化、伪装;
“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指的是古今统治阶级的虚假宣传,尤其是当时反动政府的虚假宣传;
“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及革命大众,因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
3、你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三、品味语言
探究思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写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一贯心理,刻画了其夜郎自大的丑态。“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体现了国民党深陷于祈求鬼神而不能自拔,放弃自立自强的状态。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2、第一二段中“我们”“有人”“中国人”指谁?
明确:“我们”和“有人”就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3、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4、第8段开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增强了肯定语气,让人顿生民族自豪感。
5、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
作用:运用了仿词(仿语)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四、拓展延伸
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五、写作特色
1.驳立结合,论证严密。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不能一概而论。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作者从驳论入手,又驳又立,紧密结合。课文先直接反驳对方错误论点,是驳论。紧接着再间接反驳错误论点,从正面立论,从而使对方论点不攻自破。
2.语言凝练,尖锐犀利。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表现出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表现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辛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妙用修辞,形象贴切。
文中巧妙运用了排比、比喻、仿词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词,仿拟“自信力”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国民党反动政府卑躬屈膝、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六、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七、课堂小结及视频欣赏: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
看视频《2017中国成就》,感悟我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八、课堂检测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对方的事实论据是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信地、信物、信国联)。
2、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答: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答案:B(可先看分析的内容,再看原句来判断分析的正误。B分析有误,分号用于并列句子之间,而不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4、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答案:D(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内容比照。D错,D句是文章结尾段中的句子,照应了文章第一段,所说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应该是作者在本文中重点批判的失掉了自信力而一昧“求神拜佛”的人。)
5、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
B.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C.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
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
答案:C(根据本题各项内容,判断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内容比照。C项中所说“道理论证”不确切,为只是方法之一,六至八段中还用了摆事实的方法,即第七段内容。)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D??)。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九、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上
鲁
迅
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结构和文章提出的错误观点,那么这篇驳论文是如何反驳敌论,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证明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合作探究
品读6--8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论据有哪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有自信,不自欺,前赴后继的战斗
论点:
论据:
古:
今:
明确:①“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也包括为了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王选、邓稼先等。
合作探究
2、第7段中“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分别指怎样的人?各自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②“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合作探究
2、第7段中“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分别指怎样的人?各自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③“为民请命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吁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焦裕禄……
合作探究
2、第7段中“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分别指怎样的人?各自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④“舍身求法的人”:
指为追求某一种规范(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生命,类似于“舍生取义”的人。如:唐玄奘、鉴真、商鞅、谭嗣同、秋菊、任长霞……
合作探究
2、第7段中“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分别指怎样的人?各自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合作探究
3、以上这些人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了人民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很多人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合作探究
这个比喻的好处:①赞扬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②强调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③说明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4、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说一说“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合作探究
5、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他们是科学家,如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
他们是飞天英雄杨利伟……
他们是抗击新冠肺炎的英雄们,如84岁高龄抗战在“新型冠状病毒”第一线的钟南山……
合作探究
6、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他们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7、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在当时具体指谁?
指当时坚持抗战和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中国人。
合作探究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阅读第9段,思考:
合作探究
“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脂粉”指美化、伪装;
“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指的是古今统治阶级的虚假宣传,尤其是当时反动政府的虚假宣传;
“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及革命大众,因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
2、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人”“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合作探究
3、你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写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一贯心理,刻画了其夜郎自大的丑态。“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体现了国民党深陷于祈求鬼神而不能自拔,放弃自立自强的状态。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2、第一二段中“我们”“有人”“中国人”指谁?
“我们”和“有人”就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语言品味
语言品味
3、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4、第8段开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增强了肯定语气,让人顿生民族自豪感。
5、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
作用:运用了仿词(仿语)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语言品味
拓展延伸
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写作特色
1.驳立结合,论证严密。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不能一概而论。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作者从驳论入手,又驳又立,紧密结合。课文先直接反驳对方错误论点,是驳论。紧接着再间接反驳错误论点,从正面立论,从而使对方论点不攻自破。
写作特色
2.语言凝练,尖锐犀利。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表现出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表现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辛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特色
3.妙用修辞,形象贴切。
文中巧妙运用了排比、比喻、仿词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词,仿拟“自信力”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国民党反动政府卑躬屈膝、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及视频欣赏: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点击图片看视频《2017中国成就》,感悟我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课堂小结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对方的事实论据是
、
、
(信地、信物、信国联)。
2、2019年是“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答: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驳论
信地大物博
信国联
求神拜佛
课堂检测
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B
课堂检测
【解析】:
B分析有误,分号用于并列句子之间,而不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4、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D
课堂检测
【解析】:
D句是文章结尾段中的句子,照应了文章第一段,所说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应该是作者在本文中重点批判的失掉了自信力而一昧“求神拜佛”的人。
5、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
B.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C.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
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
C
课堂检测
【解析】:C项中所说“道理论证”不确切,为只是方法之一,六至八段中还用了摆事实的方法,即第七段内容。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D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课堂检测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驳
立
结
信地信物
信国联
信神佛
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以来
现在
举例论证
失掉自信力
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原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罩(lóng)
摧残(cán)
倘若(tǎng)
自欺欺人(qī)
B.省悟(shěng)
脊梁(jǐ)
玄虚(xuán)
怀古伤今(huái)
C.诬蔑(miè)
渺茫(miǎo)
家谱(pǔ)
地大物博(bó)
D.诓骗(kuāng)
慨叹(kǎi)
抹杀(mǒ)
前仆后继(pǔ)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脂粉
自夸
埋头苦干
帝王将相
B.依赖
宰相
玄虚之至
求神拜佛
C.麻醉
搽粉
为民请命
不足为据
D.筋骨
光曜
摧残抹杀
舍身求法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
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
无数革命先烈
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
中国
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
自欺欺人而已。
4.本文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下面四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②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④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A.讽刺 愤慨 自豪 赞颂
B.赞颂 自豪 愤慨 讽刺
C.自豪 讽刺 赞颂 愤慨
D.愤慨 赞颂 讽刺 自豪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他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就是要有责任心(敬业),有趣味(乐业)。
B.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并通过列举中国的脊梁,摆事实有力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为线索,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势利的形象,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人性缺点。
D、《水调歌头》中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之外,以下全是词人内心的独白。?
8.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目的,鸡零狗碎。
①但一定要有一件事
②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
③是我们做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
④不见得我们一定会做得多棒
⑤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
A.④①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
D.③④⑤①②
9.引号有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称谓、反语。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
(
)(
)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
10.你校正在开展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请从初中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事迹和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二、课内阅读理解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
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12.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13.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14.
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15.
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16.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自信助人成功
张 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摘自《思维与智慧》)
18.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的?
19.选文第①段引用林肯分享成功的经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0.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是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21.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2.从论证方式来看,选文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罩(lóng)
摧残(cán)
倘若(tǎng)
自欺欺人(qī)
B.省悟(shěng)
脊梁(jǐ)
玄虚(xuán)
怀古伤今(huái)
C.诬蔑(miè)
渺茫(miǎo)
家谱(pǔ)
地大物博(bó)
D.诓骗(kuāng)
慨叹(kǎi)
抹杀(mǒ)
前仆后继(pǔ)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笼”应读“lǒng”;B项,“省”应读“xǐng”;C项,正确;D项,“仆”应读“p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脂粉
自夸
埋头苦干
帝王将相
B.依赖
宰相
玄虚之至
求神拜佛
C.麻醉
搽粉
为民请命
不足为据
D.筋骨
光曜
摧残抹杀
舍身求法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D
“光曜”应为“光耀”。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
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
无数革命先烈
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
中国
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
自欺欺人而已。
【答案】A
【解析】A项“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不符合语境;B项“前仆后继”指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符合语境;C项“地大物博”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符合语境;D项“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符合语境。根据题意,故选A。
4.本文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下面四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②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④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A.讽刺 愤慨 自豪 赞颂
B.赞颂 自豪 愤慨 讽刺
C.自豪 讽刺 赞颂 愤慨
D.愤慨 赞颂 讽刺 自豪
【答案】C
【解析】①句是历史上有自信力的中国人。②句针对所谓“正史”。③句指当代有自信力的中国人。④句针对反动文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B、C、D三项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答案】B
【解析】A.“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有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故选B。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他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就是要有责任心(敬业),有趣味(乐业)。
B.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并通过列举中国的脊梁,摆事实有力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为线索,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势利的形象,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人性缺点。
D、《水调歌头》中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之外,以下全是词人内心的独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句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小说的线索是“于勒命运变化”,而不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
8.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目的,鸡零狗碎。
①但一定要有一件事
②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
③是我们做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
④不见得我们一定会做得多棒
⑤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
A.④①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
D.③④⑤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语句要通顺,语意要连贯。本题④承接上文“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①起转折作用,引出“一定要有热爱的一件事”,⑤③②运用关联词语“是……是……也是”点明生活的目的。因此,排列顺序为④①⑤③②。故选A。
9.引号有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称谓、反语。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
(
)(
)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
【答案】(1)表反语
(2)表引用
(3)表强调
特殊称谓
(4)
特殊称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作用的把握能力。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引号的作用有: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等。本题(1)“正史”表否定;(2)“地大物博”表引用;(3)
“地”“物”表强调;“国联”表特殊称谓(4)“他信力”表特殊称谓。“他信力”这里有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10.你校正在开展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请从初中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事迹和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答案】(1)示例:①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②勤:以勤为本本心牢。③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2)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
品格:意志坚强,无私奉献。
(3)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做题时注意围绕主题“共筑中国梦”来答,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具有号召力即可。如: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如可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人物:保尔·柯察金。主要事迹: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品格: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他有自知之明,他的深刻自我反省、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学生在平时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注意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中的“劳动创造财富”为主谓宾关系,“实现梦想”是动宾关系。所拟上联要符合这种结构关系。如可拟为: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二、课内阅读理解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
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12.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13.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14.
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15.
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16.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答案】11.
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12.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13.
“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14.
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5.
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16.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17.
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解析】:
11.
从开头看,本文属于驳论文。先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作为靶子进行批驳,然后立出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破立结合。先破后立。
12.
可以举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要有具体事例作为对观点的支撑。“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13.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读懂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也可以从作者语言的感彩进行分析。比如说有的人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14.
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人”是指御用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些批驳性的语言,逻辑性极强,严密地分析了对方论据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结论肯定是错误的。
15.
文章通过批驳和立论后,推出自己的结论。结论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16.
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是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也是为了与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形成对比。要从爱国和民族情感的角度来谈。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自信助人成功
张 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摘自《思维与智慧》)
18.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的?
19.选文第①段引用林肯分享成功的经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0.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是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21.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2.从论证方式来看,选文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答案】:
18.从三个方面:①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②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③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
19.引出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道理论据。引用名人名言,深刻有力地证明了“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1.举例论证。列举伊东布拉格战胜卑微取得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
22.选文是立论,直接提出“自信助人成功”的论点并加以论证;课文是驳论,批驳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析】:
1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做这类题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特别抓住文章的每个分论点进行概括。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接着就从三个方面加以证明:第2段的“自信,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第3段的“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第4段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
19.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议论文开头引用事例、名言、歌曲、诗歌等内容的作用主要有:引出论题或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仔细阅读文章的开头,引用林肯分享成功的经验的故事,引出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20.本题是对论据的把握能力。“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这是拿破仑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问题上文的观点句,即“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的观点,适合用于本文作道理论据论据。使论证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
21.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选文第④段举了伊东布拉格战胜卑微取得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④段首句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同样如此,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
2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式的把握能力。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驳论是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选文直接提出“自信助人成功”的论点并加以论证,属于“立论”。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批驳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属于“驳论”。
【点睛】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可以分为①事实论据,事例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之间的联系。用事实论据能用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