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上 4.3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上 4.3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07 20:1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定律,是新课标教材(粤教版)第四章第三节内容。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并知道了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本节将从量的方面认识化学反应,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全面。本节课有三个内容: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质量守恒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它的学习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三章教材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镁条、铁丝、红磷、木炭等物质和氧气的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回忆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这些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他们都是化学反应。但化学反应中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大?减少?还是不变?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是为什么质量守恒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和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做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难点:
(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和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稀盐酸、烧杯、锥形瓶、气球、导气管、托盘天平、烧杯、小试管、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新



[引入]同学们已在前面的学习中,学到了许多化学反应,如镁带、铁、红磷的燃烧,你能描述它们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吗?能写出它们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吗?
引导学生填写课件中的表格
[讲述]这些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
回忆思考,个别学生回答
学生填写表格
2Mg+O2?2MgO
3Fe+2O2?Fe3O4
4P+5O2 2P2O5
从已学知识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会观察的方法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利用学过的知识,总结规律,知识得到提升。
? 新




[过渡]以上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了改变,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大?减少?还是不变?
我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
在实验一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在实验二中化学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对照课件,看看你写的化学方程式对吗?
[讨论]:
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通过比较M1和M2的大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在第二个实验中,铁钉都参加了反应吗?
哪些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除去这些没有变化的物质外,哪些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学生猜想]
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增大
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小、
3、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学生分组实验一]: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不变化
[学生探究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不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抽学生展示:
[总结]:
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分析、交流并展示
由于烧杯、小试管、没有反应的铁钉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铁钉和硫酸铜溶液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完善自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学 化学科学家通过对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总结并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把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时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2)适应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3)参加:包括参加反应的气体,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算
(4)质量守恒
[追问]化学反应中还有例外吗?
[讨论]上面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是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吗?应该怎样改进这个实验?
你的实验改进????????????????
[追问]实验4-7和实验4-8是同一个实验,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
[交流讨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气体时,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注意:[点拨]
(4)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气体的反应设计实验时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学生探究三]实验4-8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观察天平是否还平衡?为什么?
讨论、交流并展示
[学生探究四]实验4-7,碳酸钠和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观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吗?
有气体参加反或生成气体的反应设计实验时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追问]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课件]水电解的微观模拟图,引导学生观察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总结并板书]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种类
不变
原子 数目
微观
质量
五不变
元素的种类 不变
宏观上
物质的总质量
分子的种类
二变
物质的种类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讲述]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只是重新组合新分子,构成新的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什么?可能发生改变的是什么?
[点拨]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思考]: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增大?
2、纸燃烧后质量为什么减少?
三、应用
例1、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该物质中一定有_____元素,可能有_______元素。
[解析】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反应后有碳、氢、氧元素,反应前也有,燃烧前有氧气参加反应,因此,反应前可燃物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例2、在化学反应4NH3+5O2→4X+6H2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是为???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推出X的化学是NO

在化学反应前后由于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学生思考、交流并展示
学生思考、抽个别学生口答
学生思考、然后个别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某有机物燃烧的反应为R(有机物)+O2→CO2 +H2O,该有机物中一定有???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在化学反应Na2CO3+2HCI=2NaCI+H2O+X中,X的化学式???
3、判断正误:
(1)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相等( )
(2)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
(3)1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后生成2体积的水( )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铁生锈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的质量增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5、在化学反应甲+乙——丙+丁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




反应前的质量
6
7
12
22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16
20
5
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甲可能是催化剂
C、乙与丙反应的质量比为9:8 D、待测值为0
6、在化学反应前后:①原子的个数和质量②原子的种类③元素的种类④分子的数目⑤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其中不变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作业 【布置作业】课本P114第5—8题
反思评价 学完本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进行,你有什么收获、启示、发现?
写出来,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



计 4、3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把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时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2)适应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3)参加:包括参加反应的气体,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算
(4)质量守恒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 种类 不变
五不变 数目 (微观)
质量
元素的种类 不变
物质的总质量 (宏观)
三、应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设计探究实验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铁与硫酸铜溶液、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要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要巩固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通过铁和硫酸铜的反应,设计一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参加”两字的理解。还通过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两个不同装置现象不同的比较,争强了学生对一些反应质量减轻原因的理解。上课时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有了活力和生机。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实验探究、启发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课堂上讲练结合,重视课堂练习,通过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查漏补缺。但是对学生分组实验时间控制不准,影响了学习时间,对及个别学困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