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方程式
一、教学课题
化学方程式
二、教材分析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它是化学计算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大量提供信息联系生产实际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在考察化学基本计算的同时,也考察阅读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学情分析
通过新授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方法,若仍按过去的顺序与方法复习,学生会缺乏新鲜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解题难点在于基础知识深化、步骤中已知量的查找。本节课展示了不同类型的计算的解题方法,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3、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图表分析、数据处理以及选择适当的数据进行计算的能力。
2、养成正确地审题习惯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化学方程式在计算中的解题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由易到难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不同题型中已知量的查找。?
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3、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提炼方法的能力。
六、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使用综合性的、有梯度、开放的问题引导。采取的基本策略为: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增强问题的新颖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以新颖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层次性来适应不同的学生,以开放性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复习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理解:
①该规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②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或等于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
3.实质: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物质种类
元素的种类
五个一 原子的种类 两个一定
改变
定不变 原子数目
分 子种 类
原子质量
—个可能改变即分子的个数。
(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以4P+5O22P2O5为例)
①质方面:表示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如: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物氧化二磷。
②量方面:表示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如: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强调:量方面的意义中“每”字不能省略。
3.书写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想、臆造客观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左右两边的各原子个数相等)。
4.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以:CH3OH+O2CO2+H2O为例
5.书写步骤:(以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
①“写”:左为反应物化学式,有位生成物,中间“—”连。
KMnO4---K2Mn04+MnO2+O2
②“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04+MnO2+O2↑
③“改”:“---”改为“==”。
2KMnO4==K2Mn04+MnO2+O2
④“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2KMnO4K2Mn04+MnO2+O2
[点拨]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⑤“标”:表明生成物的状态(“↑”:生成物为气体,“↓”:生成物为沉淀)。
2KMnO4K2Mn04+MnO2+O2↑
[注意]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例如S+02SO2 ;Fe+CuSO4==Cu+FeSO4。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依据:任何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为一定值。
2.步骤:
设:设未知量
方: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关:列出已知量、未知量
比:列出比例式
算:求解
答:写出简明答案
3.注意:
①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
②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③找准题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④化学方程式下各数据应为纯净物的质量,若为体积应利用密度换算为质量,若是混合物的质量,应利用纯度换算为纯净物质量。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小结,教师补充。
九、课堂巩固
1、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mg水受热形成mg水蒸气; B.煤燃烧后留下的煤灰比原煤的质量少
C.10g食盐溶于70g水中得到80g食盐水 D.湿衣服凉干后,质量变小
2、有X、Y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生成一种物质Z。如果X、Y两物质的质量分别为ag和b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等于(a+b)g B.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小于(a+b)g
C.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大于(a+b)g D.生成Z物质的质量一定不超过(a+b)g
3、已知反应:3A+2B==2C+D,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105克,则该反应消耗B物质的质量为( )。
A.60克 B.50克 C.40克 D.30克
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 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都不是
作业布置
本节对应《江汉中考》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所采用的都是“先复习知识点、后典型题练习”的模式。在进行习题练习和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除了回答问题结果外,还要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描述,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寻找学生思维的闪亮点,发现学生思维的纰漏处,及时给予肯定或指正。?????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活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而且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着适度的紧张,有了不少的收获。但课后认真思考后,总觉得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利弊兼有。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讲,这节课犹如一节知识与思维的“盛宴”,在一个个被巧妙设计的基础知识与易错点、重难点交织层出的习题向前,他们就象一个个胸有成竹的“勇士”,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得意洋洋、时而游刃有余、时而又为自己的疏忽大意哑然失笑。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稍微薄弱甚至于很差的学生来说,遇到个别综合题或实验探究题时出现在他们脸上的表情则是不知所措多于迎刃而解。所以这节精心设计的复习课虽然是完全借用中招试题,但其实主要还是只针对了中上等的学生,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思考。感觉自己过于“急于求成”。只想着让学生能从一开始就与中考结轨,过于高估学生,而缺少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状况的调查和准确把握,因此出现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不能及时纠正这种做法的话,那么势必会使那部分后进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削弱,最终与前面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全体学生,在习题设计上除了考虑训练学生能力外,还应该切合实际地考虑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