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方 曹文轩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切入,情感沟通
1、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2、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其中《草房子》获1999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其作品充满对生命的尊重,人性的关怀,并由此生成纯净、向善的作品风格。
3、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把各种传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摄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前方》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一张照片,大家来看这张照片(实物投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解说词来描述一下这张照片?
生:在一辆汽车上,挤满了人,有人在相互交谈,有人沉默无语。靠近车窗,有一个青年手托着腮,眼望着车窗外,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他在想什么?是近乡情更怯,抑或是前方丰富多彩、充满艰辛、危险又刺激的世界?
说得很精彩!归乡也好,向往前方也好,他们都曾经或正在离开家。
2、现在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投影)
(1)人们为什么要离开家远行?
(2)人生的实质是什么?
三、精读体味,重点品析
1、同学们都读完了,现在大家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投影),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概括,并且有理有据。 人们为什么要离家远行?
生(1):祖先们就在几乎无休止日迁徙中生活的,像其他动物一样,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师:咱们刚才怎么要求来着?有理有据,你做到了,可还有一个要求是简洁准确的语言去概括,你应该怎么概括?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帮他?
生:祖先迁徙的习性
师:很好!除了这一原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么?
生(2):外界的诱惑 在第三段
生(3):出于无奈
生(4):理想的召唤
师:小结:无论什么原因,人们总想离开家,因为人的眼中、心里总是有一个前方 ,这个欲望是十分强烈的,那作者是如何表述这一强烈的欲望的?
生: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师:那“前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它诱惑人们不顾一切的离开家园?
生: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是在呐喊:走啊走!
生: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老师:是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对刚离家的人来说有很朦胧,是离家就像一首浪漫的朦胧诗,前方在召唤,人们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于是行走在路上,可踏上旅途,迎接他的将会是什么呢?人生的实质是什么呢?
2、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第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在这三段提出了哪几个观点?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不完全在于……而在于……”“在于……更在于……”
生读课文后,现在咱们分组来讨论总结,提炼作者的观点,老师投影
即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出,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生实质是一场苦旅。人生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家乡。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3、为什么说“人生是苦旅”呢?作者是如何证明他这一观点的?同学们请后位讨论刚一下,在文中找出作者的论据。
A、作者描写了人在旅途的痛苦不堪:车辆拥挤不堪,车吼叫、路颠簸,人们东倒西歪,受尽皮肉之苦,照片里的男子手托下巴,望着窗外,他的眼中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B、作者还引用钱钟书的《围城》,丰子恺的散文中描写的旅途中不安、无奈、焦躁,人们饱受皮肉之苦,来证明“人生是苦旅”。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些看起来是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舒适造成的,现在人们出门旅行都坐上了舒适的飞机火车、豪华的游艇,难道还是苦旅么?
C、学生讨论:作者如果刚才说是皮肉之苦的话,这里就已经是指精神之苦!
4、老师:不错,分析的很透辟;作者已经把现实的旅途转换到来了人生的旅途了,那为什么作者又说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阿?作者是怎么解释的啊?(再投影3、4)对此,你是否理解?有没有疑问?这一节课都是老师提问同学们,同学们来回答,现在倒过来,大家阅读第11段,针对作者的观点来提问,让老师来回答好不好?咱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一个问题,把它写在白纸上,然后贴在黑板上,咱们比一比那个小组提的问题有水平、有价值、有深度!?
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并贴纸于黑板
这里的目的地指什么?为什么说总想到达又不能到达?
既然不能到达,我们又何必去追寻?
(3)人们走向前方,到处流浪,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句话是不是矛盾么?人生难道就是矛盾么?作者的思想是不是很消极呢?
(4)作者引用了很多古代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门中何日到,春来江上使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之后,为什么说崔颢“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 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避风遮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它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呢?
教师:同学们提了好多问题啊,如浩荡江水,连绵不断,太有水平太有深度了,很让我头疼,怎么办啊?那位同学能为老师分愁解忧啊?
(1)理想,归宿。人生总是在不断探索,人们总是不满意现状,实现一个目标,又有新的目标在等待人们去实现,因而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彼岸.
(2)人生的目标不只一个,实现一个目标后,还有更高的目标,我们不能消极的看待这个问题,人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人生的价值。
(3)人生确实处于矛盾之中,作者引用大量的诗句也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而人生也是在矛盾的不断解决中不断进步的。看似消极,其实作者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4)人又实实在在的家,可心中还有一个理想的家园,这就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5、师: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生2、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生3、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
生: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
6、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
生2: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四、总结升华,深化主题
教师:哦,原来如此,如此说来,人生确实是一场悲剧!人在外流浪,又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的家。人生就是苦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求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表面上是些离家,实际上仍然着眼于归家。这里的家园比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那个可避风遮雨的实实在在的家,而是指人的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五、.引申拓展:作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当然有其现实意义。
欣赏短文《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
社会转型,人心浮躁。我们的生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那种神韵和情调。我们用快餐补充热量,用钢筋水泥遮风挡雨,用喷射着废气的轮胎代替竹杖芒鞋,用键盘和显示器代替文房四宝,让无处不在的信息,代替我们的思考。 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生活也不再是原来那种生活。可是人类还得绵绵不息地繁衍下去。
那人的灵魂呢?灵魂怎么办?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世俗的生活方式以后,我们的灵魂却在痛苦地呻吟。谁来拯救灵魂?于是,在黑夜中,出现了那一双双黑色的眼睛!有的只愿永远地面朝大海,祈盼春暖花开;有的费力地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或湖面上的那十二只天鹅;也有的流浪在基督或释迦牟尼的门前,半信半疑地等待着上帝或佛祖的召唤。灵魂,在现实中是痛苦的。这痛苦,来自于宇宙的浩淼、历史的凝重、岁月流逝的无情,来自于生命的微不足道、人生的偶然与无常以及欲说还休的焦躁和无奈。
因此,灵魂必须皈依,皈依在精神的家园里;我们必须寻找,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六、手法明晰:反弹琵琶,立意新颖
一般反映乡愁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艰辛与寂寞,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本文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与呐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归家的原因,指出了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比以往任何一部哀愁凄凉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都要显得高远与旷达。
七、语言运用,能力提升
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有人和曹文轩先生交流时问到:先生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曹先生说: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生就是在路上!”
是啊,人生就是在路上,世上有很多事情都在路上,同学们能不能也写几个句子,什么在路上啊?(让学生安静地动手写)
参考:追求完美在路上 与时俱进在路上 不断创新在路上
八、
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附:板书
前方
曹文轩
前方召唤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追寻精神的家园
离家—————————————归家
遥遥无及的悲剧
向快乐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