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9 16: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但丁(1265-1321年)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这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
C.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民主追求的任何提及,故A项错误:但丁不是宗教改革家,故B项错误;材料论及的是政教分离,与“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论及的是政教分离及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结合所学,可知其实质是要建立主权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
2.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
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 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
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 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时间应为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国家统治者需要商业资本家的发展来增加税收,同时商业资产阶级也希望获得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资本积累。故选A项。
3.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答案】C
【解析】德意志各邦原本因方言不同而相隔离,马丁?路德的翻译使得德意志各邦存在共同性,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排除。
4.《欧洲与法国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可以看出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ABC在材料当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5.下列有关维也纳体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取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
B.开启了欧洲各国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C.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
D.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维也纳体系使欧洲国家政治上走向反动,专制统治加强,各种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所以它不会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符合题意。
6.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巨大的转变,欧美原来的帝国世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这反映了欧美革命
A. 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坏 B. 不利于个人对国家的忠诚
C. 使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D. 不利于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暴力冲突”指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这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逐渐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故B、D两项错误,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7.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考点】维护和平的尝试——国联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
【解析】“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 这是提醒国内要充分注意到列强对中国的觊觎,没有涉及到外交的被动,故A项错误;“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表明希望中国药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要增强自己的力量,不能完全依靠国联,但又不能把国联看的毫无价值,故B项正确;“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表明国联为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C项错误;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9.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加入世贸组织
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进行“修补”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等;而“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具体体现则是建立欧洲共同体。故选B项。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下表是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1945年12月 1947年10月 1949年8月 1950年11月 1951年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答案】A
【解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社会签订的协定公约具有法律效力,材料中社会各领域的公约协定的出现,反映出当时国际社会法制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不仅建立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还制定了保护平民和难民权益的国际公约,而这些并不能体现出发达国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排除B项;C项与B项同理,所述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所述并不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内容,且材料并未就几项不同内容之间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孰轻孰重的结论,排除D。
11.《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国际法都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但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说明(  )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答案】C
【解析】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的一个典型事例,所以美国此举是霸权主义的表现,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材料二 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力量,自己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和联合国决议所通过原则的不同及所产生的影响。(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8分)
【答案】(1)原则及影响:国联: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联合国: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新的力量:欧共体形成(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的振兴;日本崛起等。
【解析】(1)国联:原则:由材料一“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的描述可知,国联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由材料二“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的描述可知,联合国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影响:结合所学从两者实行的不同议事原则进行简要推导即可,国联遵循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战的爆发就是例证;而联合国遵循的“大国一致”原则则可以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由材料“二战后仅25年……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结合所学可从欧共体的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日本崛起等史实进行举例说明。
14. (10分)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
——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2分)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8分)
【考点】国际联盟;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解析】(1)据材料中国际联盟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和联合国的宗旨分析得出两者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
(2)第一小问从组织方面看,据材料中“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而行政院“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得出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不利于解决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成立后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苏联长期没有加入国联,这不利于国联在国际上的影响,而联合国一开始就是由大国参加,有自己的军队“联合国军”,国及联盟没有自己的军队,不利于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第二小问从程序方面看,据材料中国际联盟“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 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加大了决策和执行的难度。故导致国联的宗旨难以实现。
【答案】(1)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2分)
(2)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护行动。(4分)
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力,缺乏执行力。(4分)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