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7 19: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人: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深化历史认识的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基于问题的逻辑关联,设计旨在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导学链,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不断深化历史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作为教材专题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的必然碰撞,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开篇点题与承启下文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有关两次鸦片战争,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相关史实学生业已熟知。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本课作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重点进一步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必然性、战争给中国的影响及反思等,联系现实,理性思考,提升学生历史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利用现有资源,借用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形式制造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对鸦片战争前中西方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了解中西方文明碰撞与中西方政治、经济差异的相互关联(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初步掌握史料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取有效信息形成个性认识的历史学习方法(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借助史料,对战后签订的条约内容进行再认识,重新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更新历史观念。培养并增进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增强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增进国际理解(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结合鸦片战争相关史实的分析,围绕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开展互动交流、深入研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的起因、对条约内容的深入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鸦片战争的反思及价值研讨,增进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文明的碰撞何以发生?
炮口下的震撼与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鸦片战争战胜后英国军官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引入本课主题;以一副世界地图引入本课探究活动。
以浓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主题一:文明的碰撞何以发生? 问题情境1:依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 教师以大屏幕播放鸦片战争背景的视频短片,并展示相关材料,指导学生推断中西方文明碰撞与中西方政治、经济差异的关联。 分析和解读文字、视频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提取有效信息是重要的历史学科能力,通过材料解析学生可以初步建构中西方文明的差异与鸦片战争爆发之间的关联。
问题情境2:英国既然要通商,为何非要诉诸战争而不采取正常的建交、建立经贸关系等正常途径? 教师以大屏幕提供几则文字、图片等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情境研讨、探究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制度因素等问题。 1.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2.依据材料进行合理历史想象;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史料研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据此形成自己对鸦片战争起因的独特认识,客观评述历史事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问题情境3: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坚持与捍卫天朝体制、抱守天朝观念是清政府所坚定的文化自信。教师从十九大报告中摘取几则材料,师生之间围绕“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开展互动交流、深入研讨。 1.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2.感悟,思考 提升公民素养是历史学科重要的社会功能。本活动试图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主题二:炮口下的危机与震撼 问题情境1:对条约内容再认识 教师以大屏幕提供几则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情境研讨、探究鸦片战争期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领事裁判权、公使进京等内容的再认识。 借助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再认识 借助史料,对条约内容、鸦片战争意义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进行公民教育,增进国际理解与家国情怀。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问题情境2: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制度自信?如何才能做到制度自信? 清政府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在制度上故步自封,教师以大屏幕提供几则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情境进行研讨、探究,增进对制度自信的理解。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思维升华 结合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以及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瞩目成就。深入研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国心态?你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2.感悟,思考 进一步突出公民教育,形成科学的民族意识,增进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具备真正的国际理解与国际视野,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课后作业 结合本课内容,以“文明的碰撞——鸦片战争的再思考”为题,围绕如何理解和践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选角度,自选角度,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 结合本课内容,撰写历史小论文 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推动学生的史学素养、公民素养落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学反思
《两次鸦片战争》一课,因为学生在初中已有接触,史实性的内容并不陌生,所以在设计上,尤其是作为第二课时我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结果等不再过多重复,而将教学重心放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共同参与的能力,这些都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对教师是不小的挑战,教材内容如何整合、教授难度如何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概念讲到什么分寸,本课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到什么分寸,如何发挥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作为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等等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