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设计人: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Pad教学是当前的一种创新性学习方式,它以“生学为本,合作内化,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教学原则为依据,立足学生需求个性化发展,以互联网+思维研究教学,把PAD技术嵌入教学,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构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思维培养的民主、开放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习更有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和“中华儿女的救亡图存”为两条主线,近代史由此展开。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即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大背景(根本原因);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也掌握了基本方法。但是他们发展不成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习融合的能力也需要培养。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深层次学习,整合各种资料,用唯物史观来关照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和探究,从历史的角度正确看待中国近代国情,形成对中国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正确安放与抒发民族感情。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 总体目标: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影响;概述中华儿女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认识其意义与局限。 2. 根据相关史料,探究战争爆发前中英问题的核心矛盾,讨论战争爆发前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差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提高自身历史解释的能力。
3.结合教材,初步构建两次鸦片战争的思维导图;根据相关概念,再次进行逻辑体系的构建;结合图表,,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增强自身的时空观念。
4.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聆听总书记讲话,同心共筑中国梦,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PAD、多媒体、文字材料、历史图片等
(二)教学方法
1.基于互联网云端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反馈,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学会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利于大历史时空的构建,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化学习。
2.基于互联网云端学生进行疑难问题提交与整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引领学生思维,形成历史理性,实现历史认知的完善与升华。
3.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信心。
板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自主学习反馈
1、思维导图 2、重要概念 3、疑难解答
课堂探究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
三、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三组图片趣味引入新课
青岛二中分校禁毒宣传系列活动
青岛市禁毒宣传
国家禁毒宣传图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自主学习反馈
思维导图关键词提示,展示学生思维导图,初步完善各自的思维导图
出示相关概念,每个小组继续合作探究,从中选出5~6个词构建一个逻辑体系。
图表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疑难解答:为什么中国叫鸦片战争,而英国叫通商战争?对于其他国家又怎么称呼?
被展示思维导图的学生介绍思路,其他同学点评
落实概念,构建逻辑体系
完成表格并展示
学生共同解决来自同学的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借助PAD和云端,反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从个性到共性,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结合起来,形成对两次鸦片战争全面正确的认识,提高自身历史解释的能力。
课堂重点探究 问题驱动(一)
中英问题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
问题驱动(二)
1. 根据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那些变化?
1.图表对比战争爆发前夕中英两国的基本情况
2.思维递进,合作探究
1.阅读史料进行回答 1.以历史唯物史观关照鸦片战争前中英在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的发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认清发展规律。
2.提供材料,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 一个对比: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世界)与中国
两场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位先贤:林则徐、魏源、徐继畲
三部经典:《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八个条约: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知道,了解
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把握主体知识,形成大历史观,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情感延伸 平语近人,字字珠玑
感悟,思考 同心共筑中国梦,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小游戏你说我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层层引领,使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利于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对近代中国的命运进行感悟与深化,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强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较好。 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有些问题过难,问题间的转化比较生硬,节奏快,留给学生思考、归纳、整理思路的时间不够,仍个别学生只是看客,达不到预设效果。
注意:教学设计模板只是参考,各位参赛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表格栏目设置。但不得改变表格基本结构(即必须使用表格式,便于评选和将来排版发布。敬请周知和理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