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目标
本课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包括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其二,列强侵略的加剧,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通过梳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历史地点,发展学生自时空观念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引用,使学生能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研究历史的能力,并能够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发展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本课,能够认识到在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各种努力,认识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有助于发展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方法 讲述法、直观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导入新课。 引申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就过梦想
一.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2.运动进程:
3.纲领性文件:
(二)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
2.目的:
材料一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
(2)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3)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内容:
4.结局: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5.评价:
(1)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积极作用: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3)局限:
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通过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地图,直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情况和活动范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通过对比,掌握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努力和具体的措施。并分析农民积极未能挽救中国的原因
4.通过地图,掌握洋务运动展开的背景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材料一 “日本乃万国之本”,“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
(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材料二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2)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
(3)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懦弱,不认真备战。(可乘之机)
2.战争进程:
3.《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瓜分中国的表现: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2)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争做中国的债主;
②抢夺修筑铁路;
③开采矿山;
④建立工厂。
以表格的形式直观的掌握19世纪晚期中国边疆面临的危机
2.以材料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查找地图中日本强迫中国开放的口岸和割占的中国领土,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小结:近代中国的出路在何处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取得独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那么,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富强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回答,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以及当时的主要矛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课后作业
1.谈谈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认识。
2.搜集史料,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每户开放政策”
优点:
1.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素养方面较为有效。
需要改进之处:
1. 时间安排和内容设置方面应该寻求更好的契合点,使得一课时的内容能够按时完成。
2.语言需要认真雕琢,在精确度和精炼度方面要多下功夫。
课后反思
容量较大,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再思考、再设计,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