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7】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8 09:4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在疆域和君主专制的发展,以及在这盛世下孕育的危机。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深入浅出的帮助同学们理解君主专制的发展以及盛世下的危机。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康乾盛世”是君主专制是如何发展到顶峰的?从而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问题。
学生能够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清朝疆域统一的过程。
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为何盛世之下会出现危机。
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对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能够掌握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版图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的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对中华领土具有认同以及归属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发展。
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难点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发展。
康雍乾时期清朝疆域奠定的过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特点
学习者为高一的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等故事性较强的历史学科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的史料解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是处于初步建立的状况,并且对于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的能力较低。另外,本课程还含有大量有关于地理的内容,这对于刚刚地理入门的高一同学来说,较难理解掌握。
(二)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交往
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的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六、教学策略(方法)
支架式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那同学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哪些盛世吗?
学生: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教师:这些盛世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等。
教师:清朝前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长达一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PPT展示康雍乾三人的图像以及在位时间)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教师:大家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应该有看到课前阅读的这段材料,大家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吗?有没有觉得皇帝这份职业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学生:康熙帝工作非常辛苦。
教师:没错,就如康熙帝自己所言,他每天早上都要很早起床,几乎都没有休息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印象里不应该都是臣子处理文件,皇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贪图享乐吗?这些问题就和我们今天的君主专制密切相关。
教师:首先,阅读下面两则史料,思考密折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材料一: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建立密折制度。它是一种大臣向皇帝直接陈奏机要密事,奏文直接递送皇帝,不再经过内阁转呈,而皇帝的批示也直接下达奏事大臣。——李治亭主编《清史》
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上谕:“朕为国为民,宵旰勤劳,亦属分内掌事,此外所不得闻者,常令各该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因请安折内附陈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隐,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也。”——《清圣祖实录》
学生:迅速、快捷、机密、有效率。
教师:与以往的文书制度相比,密折制度使文件传送的过程中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将其传送给皇帝,这大大的提高了决策效率,并且也加强了皇帝对官僚制度的控制。那么为什么密折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官僚制度的控制呢?请同学们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有利于皇帝了解真实情况,有利于高级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皇帝笼络大臣,有利于对大臣和封疆大吏的控制。
教师:在了解了清朝的密折制度之后,大家是否对清朝的中央机构有所认识?清初,沿用了明朝的官职,在中央设立内阁和六部,但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但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皇权。
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为了增强皇权,康熙帝在位时,在宫中设立了南书房;召集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上作用有限。(仅需了解)
而之后军机处的出现,帮助皇帝加强了皇权。
教师: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思考军机处出现的原因以及选举内部成员的特点。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学生:原因:用兵西北
特点:亲臣、重臣
教师: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思考军机处的职能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学生:跪受笔录
(展示军机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内部图片)
教师:军机大臣的任务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同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至此,清朝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展示历史上某些朝代的思想专制制度)
教师: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还发生了著名的徐骏案。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展示清朝不同皇帝制造的文字狱次数)
教师: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疆域的奠定
教师: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教师:老师在课前要求大家分成四个组,根据地图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方位,整理出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具体措施。
(在每个小组展示措施时在PPT上展示出相应的地理位置)
第一组 东北——沙俄侵略势力:当时,外部的一大威胁来自沙皇俄国:沙俄在向西伯利亚的扩张中,于17世纪中叶侵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期,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沉重打击。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长期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
第二组 西北——准格尔部分裂势力:
清初,原居住在今新疆伊犁一带的蒙古准格尔部势力渐强,控制了天山南北,并不断向东、向南进兵,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
聚居在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也骑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兵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武与民政。
第三组 西南——西藏问题: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
雍正时:中央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
乾隆时:A.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物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
B.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转世程序。
第四组 东南——台湾问题:郑成功余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郑氏政权在台湾地区的统治维持了20余年。
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教师:其他小组如果有补充的也可以上来补充。
统治危机的孕育
教师: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对外经济贸易长期出超,以致于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清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但是在这鼎盛的局势之下孕育着统治危机。
(展示人口激增以及人均土地资源的变化图)
教师:因为之前所说的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材料:展示和珅的家产)
教师:从和珅家产的丰富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时清朝的政治的腐败以及贫富差距的巨大。而这些矛盾的积累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教师:而在清朝时期,统治者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所谓的“闭关锁国”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
教师让学生阅读材料并且阅读有关闭关锁国政策的漫画(“天朝物产丰盈”),提问: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学生:清朝统治者保守自大,自认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方殖民者正在向东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害怕会危及自身的统治。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还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坚持以农业为本,为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对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同时也实行“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清廷究竟是如何限制对外贸易的呢?“闭关锁国”是如何实行的呢?
(材料一:广州十三行的图片)
材料二:
学生:“广州十三行”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国商人收购中国出货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而这也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教师出示中西方国家发展情况的材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么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能否抵御外来侵略?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组回答,教师总结: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而清政府仍故步自封导致国家闭塞,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思考
请学生回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闭关锁国”政策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