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1.运用比较、对比、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实质,列举燃烧在生活、生产和国防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控制燃烧发生的要素就能控制燃烧反应。
2.通过分析常见的灭火方法,增强防火意识。
3.通过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①寻找灭火的方法;(难点)②物质燃烧的条件;(重点)③燃烧;④着火点;⑤火与安全用火。
实验准备:
多媒体;蒸发皿、燃烧匙、镊子、剪刀、酒精灯、烧杯、蜡烛、火柴、纸片、木条、煤块、酒精、水。
板书设计: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二、安全知识
学习过程:
师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情境引入 【展示】
【资料阅读】
火灾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严酷的。据联合国“世界火灾统计中心”近年来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600万至700万起火灾,全球每年死于火灾中的约有65000至75000人。
假如我们在火灾现场,我们又该为灭火提供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
生1:用灭火器灭火。
生2:用水灭火。
生3:用沙子、泥土灭火。
……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不少的建议,这些建议是否合理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研究。
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考,阅读资料使学生触目惊心,感到火灾对人类的危害是严酷的,自然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组实验】
1.用灯帽熄灭燃着的酒精灯。
2.用水熄灭燃着的纸片。
3.用剪刀剪断燃着木条。
【师】强调注意事项,巡回指导,启发思考,指导学生寻找灭火的方法。
【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注意安全,归纳灭火的方法,完成下表:
借助分组实验,寻找灭火的方法,比直接灌输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
实验 灭火方法
熄灭酒精灯 隔绝氧气
用水灭火 降低温度
剪断燃着木条 移走可燃物
【活动天地6-1】填表: 灭火的方法
目的
用水灭火
降低温度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隔绝氧气
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移走可燃物
通过活动天地,进一步寻找灭火方法。
二、燃烧的条件
这是我们学习过一些物质的燃烧,请同学们说一说燃烧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1:发光放热。
生2:比较剧烈。
生3:有氧气参加反应。
生4:应该是氧化反应。
……
师:同学们归纳地都很好。下面看一道思考题:小明同学在参考书中发现镁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于是他在制得二氧化碳后,将燃烧的镁带伸入到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这个实验引发了小明同学的反思,从而有新的发现,你认为小明同学新的发现是什么?
生研讨后,回答: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也不是万能的灭火剂。
师点拨:教材中燃烧的概念是狭义的概念,广义上的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重对比分析,学以致用,真正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辨析】燃烧、缓慢氧化
相同点: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燃烧属于剧烈氧化,发光;缓慢氧化进行地比较缓慢,不发光。
先归纳燃烧的特征,再拓展燃烧的含义,让学生对燃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为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比分析,提高能力。
【展示探究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小块煤,同时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大烧杯罩住,另一支蜡烛放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将蜡烛吹灭。
3. 将一张纸和一木块用火柴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 也可以让学生参照教材113页-114页内容,完善探究方案,提高探究能力。
【追问】物质燃烧需要几个条件?这些条件是必须同时具备,还是有一个即可?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后,学生归纳: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师设疑:着火点能不能改变?如白磷为 40℃、红磷为 240℃等。
生研讨,师指导,回答: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
增强对着火点的认识,明确只能通过降温来实现灭火,而着火点一般不会改变的。
【设疑】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样的关系? 小组探讨,归纳:
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
1.可燃物 消除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缺一不可 任选其一
师: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很多成语包含着化学知识 ,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 釜底抽薪 煽风点火 所蕴含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
四、交流共享
火灾来临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生1:打火警电话119。
生2:不要惊慌,迅速逃离。
生3:采取措施灭火。
生4: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
……
想了解如何安全用火,遇到火灾又怎么安全自救?
防火安全常识:
http://web.gdut.edu.cn/~bwc/fhcs.htm
师:火是“作恶多端的魔鬼”也是“美丽的天使”
展示图片
希望熊熊火焰照亮你们美好的前程,让你们的人生绽放精彩!! 对比分析,加深对灭火原理与燃烧条件的认识。
了解成语中的化学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面,会使人耳目一新。
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安全用火知识,更应该培养安全意识,当火灾发生时,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处置、迅速逃生。
认识到物质的两面性,知道其中的利于弊。
课中检测
1.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 )
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B、关闭气源阀门,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燃烧
2.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3.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4.将细铜丝编成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烛焰被切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A 3. (1)a B (2)P2O5
4.铜是热的良导体,易散失热量,使可燃气体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网上火焰熄灭,火焰被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