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图片导入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孔庙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山东曲阜“三孔”
孔林
孔子墓地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
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
第一课时
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知识链接“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预习展示
论语??
说????
愠????传
三省
逾
矩
罔???
殆?????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
dài
huì
juàn
dǔ
zāi
lún
yuè
yùn
wǎng
“悦”的古字,愉快
gōng
生字音形
xǐng
chuán
yú
dān
hào
jǔ
听读课文
温馨提示:
1.注意生字的注音
2.注意朗读的节奏
●点我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读准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准语调
自由读文
译文赏句
老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字词解读法:单”变“双”。如:
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1.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
按时
先生,指孔子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代指学习的内容
也、也是
了解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志同道合的人
表顺接,然后
表转折,却
复习,温习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
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
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我
每天
泛指多次
反省
自己
wèi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谋划,商量办法
理解:我们应怎样做人?
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做到慎独。
3.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同“又”
表顺承,就
迷惑、疑惑
独立做事情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越过、超过
规范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理解:
4.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
以
为师矣.”
做,成为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旧的知识
温习
可以
凭借
表承接,就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却
迷惑
表转折,却
疑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6.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品质高尚
能忍受
乐趣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相当于现在的碗
理解: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学习态度)
7.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理解: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思考: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学问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就要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8.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表顺承
乐趣
正当手段
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吃饭。名词作动词
理解正确的人生态度: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追求吃穿住的享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样朴实平淡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几个
在其中
表顺承
跟从、学习
走路
一定
选择
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理解: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河流
流逝
这
舍弃
讲学习态度
角度:
是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如滔滔江水,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理解: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军队
普通人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理解: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哲理:
三军之勇,可以劫取首领,而普通的人,却不可夺其志气。形容一个人志气的重要。
12.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
表并列
坚守
恳切
仁德
表并列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理解:
本节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高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当、做
替
了解
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人
表示转折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而”的基本用法有四种: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成语归纳
第二课时
学
习
检
测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常识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人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红字词语。
2.翻译这两则《论语》。
诲:教导
知:通“智”,聪明。
其:大概
(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
就是
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解词译句
理解默写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不知而不愠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
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内容归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传不习乎?(第二章)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方法:
强调
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谦虚好学)
(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珍惜时间)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品德修养:(修身做人)
(宽以待人)
(忠实守信)
(顺心而为)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
(坚守志向)
(博学仁德)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深入探究
2.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
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3.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观点一: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观点二: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迷失了自我。
观点三:我不十分赞同上述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摈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4.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5.《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
《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请你积累
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
和大家分享。
拓展延伸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作业布置
1.熟背全文
2.任选下列一则名言警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②用于学习方法:
③用于思想修养:
④用于思想方法:
⑤用于日常生活: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重点)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难点)
3.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重点)
二、教学方法
朗读法
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打开多媒体,图片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检查预习
(一)作家作品
1.走近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2.《论语》
《论(lún)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3.文体知识??——语录体(教师讲解)??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4.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三省吾身(xǐnɡ)
一箪食(dān)
四十而不惑(huò)
不逾矩(yú
jǔ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逝者如斯夫(fú
)
三、听读课文
温馨提示:
(一)注意生字的注音
(二)注意朗读的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自由读文
温馨提示:
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五、译文赏句
1.老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字词解读法:单”变“双”。如:
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2.同桌合作翻译。
(1)子(
)曰(
):“学而(
)时(
)习(
)之(
),不亦说(
)乎?有朋(
)自(
)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
)而(
)不愠(
),不亦君子(
)乎?”
(《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探究:
①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明确:“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②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章:讲学习的方法和个人修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为人谋(
)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
)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探究:
①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③我们应怎样做人?
明确: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做到慎独。
(3)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
)矩(
)。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探究:
①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由教师直接讲解)
明确: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②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矣。”
(《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探究:
①“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②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5)子曰:“学而(
)不思(
)则(
)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6)子曰:“贤哉(
),回(
)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理解: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学习态度)
探究: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明确: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探究:①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明确:以学习为快乐。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
明确: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③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学问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就要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8)子曰:“饭(
)疏食(
),饮水(
),曲(
)肱(
)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探究:简要评析这章孔子要阐述的观点。
明确: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
)。择(
)其善者(
)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理解: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探究: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明确: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探究:这句话是孔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将时光比作河流,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忠告自己,也在忠告弟子和后人,要珍惜大好时光。
(11)子曰:“三军(
)可夺(
)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探究:这句话是孔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运用对比来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些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12)子夏曰:“博(
)学而笃(
)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理解:本节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探究: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明确:“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就是要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
六、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2.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④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③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④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①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②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成语归纳: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板书设计:
理解内容——掌握方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检测(PPT)
二、内容归纳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
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第二章: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讲个人修养,强调修身(即学习)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讲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是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谈学习态度。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修养的方法。
三、深入探究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明确:“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2.第八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明确:该章把高尚的感情寓于详细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明确: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
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4.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观点一: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观点二: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迷失了自我。
观点三:我不十分赞同上述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摈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5.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6.《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四、艺术特色(直接由教师讲述)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2.语录文体,简短流畅、通俗易懂、诙谐机智。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论语》一书的语言往往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不乏哲理性和启发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辩证的眼光来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3.彰显形象。
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地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如孔子的谦虚好学,深沉博学;曾子的谨言慎行,躬身自省;颜回的贤明,安贫乐道等。
五、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六、作业布置
1.熟背全文
2.任选下列一则名言警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学法指导:
1.先秦文言文诚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首先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再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反复咀嚼,直至领会。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认真思考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2.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
2.反复朗读,直至初步会背诵。
3.结合注释,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2)《论语》是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
及其弟子的
的书,与 、 、 合称“四书”。?
2.词语活用是古文常见的语法现象,请分析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学而时习之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传不习乎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饭疏食饮水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⑦温故而知新
3.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中导读】
一、听读课文,标注节奏
温馨提示:
(一)注意生字的注音
(二)注意朗读的节奏
二、自由读文
温馨提示:
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三、译文赏句
1.老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字词解读法:单”变“双”。如:
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2.同桌合作翻译。
(1)子(
)曰(
):“学而(
)时(
)习(
)之(
),不亦说(
)乎?有朋(
)自(
)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
)而(
)不愠(
),不亦君子(
)乎?”
(《学而》)
译文:
探究:
①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明确:
②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为人谋(
)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
)乎?”
(《学而》)
译文:
探究:
①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③我们应怎样做人?
明确:
(3)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
)矩(
)。
译文:
探究:
①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②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矣。”
(《为政》)
译文:
探究:
①“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②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学而(
)不思(
)则(
)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译文:
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6)子曰:“贤哉(
),回(
)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
理解: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学习态度)
探究: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明确: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译文:
探究:①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明确: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讲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
明确:
③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明确:
(8)子曰:“饭(
)疏食(
),饮水(
),曲(
)肱(
)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
探究:简要评析这章孔子要阐述的观点。
明确:
(9)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
)。择(
)其善者(
)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译文:
理解:本章讲____________: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探究: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明确:
(10)子在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子罕》)
译文:
探究:这句话是孔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11)子曰:“三军(
)可夺(
)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
探究:这句话是孔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12)子夏曰:“博(
)学而笃(
)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理解:本节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____________是基础,____________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______”了。
探究: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明确:
四、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古义:_______;今义:时间)(古义:________;今义: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_____;今义:一日)(古义:_________,虚数;今义:数词,三)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_______;今义:相信)
④温故而知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过去的,老的)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善良)(古义:__________;今义:跟从)
⑥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_____________;形容词做名词,________________)
③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_________)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①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归纳:
(1)___________: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___________: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___________: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___________: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__________________: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___________: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_______________: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___________: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五、学习检测(PPT)
六、内容归纳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文中批注)
七、深入探究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明确:
2.第八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明确: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明确:
4.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自由发表意见)
5.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6.《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八、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九、作业布置
1.熟背全文。
2.任选下列一则名言警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课后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4.划线句从哪个方面赞扬颜回的什么?
5.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学法指导:
1.先秦文言文诚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首先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再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反复咀嚼,直至领会。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认真思考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2.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
2.反复朗读,直至初步会背诵。
3.结合注释,先口译后笔译全文。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2)《论语》是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
及其弟子的
的书,与 、 、 合称“四书”。?
答案:(1)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政治 教育
(2)儒 孔子 言行 《孟子》 《大学》 《中庸》
2.词语活用是古文常见的语法现象,请分析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学而时习之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传不习乎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饭疏食饮水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⑦温故而知新
答案:①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⑤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⑦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3.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中导读】
一、听读课文,标注节奏
温馨提示:
(一)注意生字的注音
(二)注意朗读的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自由读文
温馨提示:
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三、译文赏句
1.老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字词解读法:单”变“双”。如:
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2.同桌合作翻译。
(1)子(
)曰(
):“学而(
)时(
)习(
)之(
),不亦说(
)乎?有朋(
)自(
)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
)而(
)不愠(
),不亦君子(
)乎?”
(《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探究:
①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明确:“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②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章:讲学习的方法和个人修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为人谋(
)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
)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探究:
①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③我们应怎样做人?
明确: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做到慎独。
(3)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
)矩(
)。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探究:
①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由教师直接讲解)
明确: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②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矣。”
(《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探究:
①“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②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5)子曰:“学而(
)不思(
)则(
)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6)子曰:“贤哉(
),回(
)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理解: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学习态度)
探究: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明确: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探究:①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明确:以学习为快乐。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讲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
明确:顶真
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③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学问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就要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8)子曰:“饭(
)疏食(
),饮水(
),曲(
)肱(
)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探究:简要评析这章孔子要阐述的观点。
明确: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
)。择(
)其善者(
)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理解: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探究: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明确: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探究:这句话是孔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将时光比作河流,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忠告自己,也在忠告弟子和后人,要珍惜大好时光。
(11)子曰:“三军(
)可夺(
)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探究:这句话是孔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运用对比来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些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12)子夏曰:“博(
)学而笃(
)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理解:本节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探究: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明确:“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就是要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
四、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2.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④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③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④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①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②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成语归纳: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五、学习检测(PPT)
六、内容归纳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
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第二章: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讲个人修养,强调修身(即学习)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讲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是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谈学习态度。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修养的方法。
七、深入探究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明确:“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2.第八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明确:该章把高尚的感情寓于详细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明确: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
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4.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观点一: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观点二: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迷失了自我。
观点三:我不十分赞同上述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摈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5.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6.《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八、艺术特色(直接由教师讲述)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2.语录文体,简短流畅、通俗易懂、诙谐机智。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论语》一书的语言往往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不乏哲理性和启发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辩证的眼光来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3.彰显形象。
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地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如孔子的谦虚好学,深沉博学;曾子的谨言慎行,躬身自省;颜回的贤明,安贫乐道等。
九、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十、作业布置
1.熟背全文
2.任选下列一则名言警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课后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4.划线句从哪个方面赞颂颜回的什么?
5.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1.(1)同“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 信 习 品德
4.从学习态度上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5.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不愠(yùn) 一箪食 不舍昼夜 不亦说乎(yuè)
B.逾矩(yú)
一瓢饮
切问近思
三省吾身(xǐng)
C.曲肱(hóng)
如浮云
三军夺帅
博学笃志(dǔ)
D.迷惑(huò)
饭疏食
不堪其忧
逝者如斯(sī)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仁在/其中矣
D.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B.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
C.学而不思则罔
罔:疑惑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优点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人不堪其忧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选出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旧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11.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日三省吾身”指的是对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心力、跟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这三个方面的反省。
B.本文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认为“思”是“学”的先决条件,先思后学符合认知规律。
C.“五十而知天命”中的“知天命”不能等同于宿命论,应该理解为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
1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D.《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1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6分)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 。?
(4)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15.学完本课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论语》交流学习”的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把它写下来吧!(3分)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先哲句句须铭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班里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平时学习兴趣不大,成绩总是提不上去。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3分)
二、阅读理解(19分)
(一)《论语》四则(11分)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 ②[便辟(pi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2)学而不思则罔 罔: ?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2分)
内容
主张
第①则
择师之道
第②则
交益友,拒损友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岂可及乎(
)
(2)学岂有益哉(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2)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
3.孔子认为学习的好处的是什么?孔子运用什么方法劝服了子路?(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2分)
A.不愠(yùn) 一箪食 不舍昼夜 不亦说乎(yuè)
B.逾矩(yú)
一瓢饮
切问近思
三省吾身(xǐng)
C.曲肱(hóng)
如浮云
三军夺帅
博学笃志(dǔ)
D.迷惑(huò)
饭疏食
不堪其忧
逝者如斯(sī)
[解析] “肱”应读“gō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仁在/其中矣
D.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析]B.择其善者/而从之;C.仁/在其中矣;D.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B.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
C.学而不思则罔
罔:疑惑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优点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2分)
A.人不堪其忧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通假字的把握。仔细分析选项即可。ABD三项不含通假字。C项中的“有”通“又”。
5.选出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D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B、C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他(它)的意思。D.“之”:到。故选D。
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把握。A项的“而”:表转折关系;B项的“而”:表承接关系;C项的“而”:表b承接关系;D项的“而”:表承接关系。故选A。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D )(2分)
A.学而时习之
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按时;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解析]
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故选A。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旧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11.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进行分类.②③⑥谈学习方法;④⑤⑦是谈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①⑧⑨是谈个人修养。据此:A:分类不正确;
B:分类不正确;
C:分类正确;
D:分类不正确。故选:C。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3分)
A.“吾日三省吾身”指的是对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心力、跟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这三个方面的反省。
B.本文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认为“思”是“学”的先决条件,先思后学符合认知规律。
C.“五十而知天命”中的“知天命”不能等同于宿命论,应该理解为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
[解析] 孔子认为“学”和“思”应该结合起来,而且“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1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2分)
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D.《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1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6分)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 。?
(4)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4)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
15.学完本课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论语》交流学习”的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把它写下来吧!(3分)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了两千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中的经典语句,我们很多都耳熟能详。熟读《论语》,我们会少一些稚嫩,多一些坚强。今天我们举行“《论语》交流学习”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先哲句句须铭记
下联: 示例:经典字字应传承 ?
(3)班里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平时学习兴趣不大,成绩总是提不上去。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3分)
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用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的。
二、阅读理解(19分)
(一)《论语》四则(11分)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 ②[便辟(pi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2)学而不思则罔 罔: ?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2分)
内容
主张
第①则
择师之道
第②则
交益友,拒损友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2分)
答案:1.(1)听从。 (2)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3)喜爱。
2.(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4.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②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③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④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作好学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好长剑(
)
(2)学岂有益哉(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2)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
3.孔子认为学习的好处的是什么?孔子运用什么方法劝服了子路?(2分)
答案:1.(1)爱好(2)好处
2.(1)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2)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得不更深吗?
3.提升人的知识与能力,让人变得更强大。孔子运用比喻说理劝服了子路。
参考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您的指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