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大意
???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
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想念你啊!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种景物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种景物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
——《渡荆门送别》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jiào)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
李白一生足迹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诗歌赏析
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语言特色: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语言特色: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虽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诗歌主旨
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羌村三首》(其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蒋勋《蒋勋说唐诗》
年少读不懂杜甫,读懂已是不惑年!
杜甫一生足迹
*
论诗(其二)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