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2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
3.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重点:
1.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 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作者介绍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题目解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五、层次结构
一、前两联写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二、后两联抒情,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壮志难酬等悲苦之情。
五、全文分析
(一)前两联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明确: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明确: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明确: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三)后两联
1.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明确: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全诗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来写。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诸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八、写作特点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2、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3、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4、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九、补充资料
白话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十、总结全文
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夏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1.背诵《登高》。
2.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一、古今异义。
1.万里悲秋常作客( )
2.百年多病独登台( )
3.艰难苦恨繁霜鬓(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
(注)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喻指远大的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
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颌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
2.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及解析:
一、
1.古义:指远离故乡。今义:指路程遥远。
2.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3.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二、
A;
相同点: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不同点: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能为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