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48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48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7 17:38: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0年,我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达成共识,一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二、教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何为西域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3.材料研读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思考: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4.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
5.材料研读: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促进了西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6.思考探究: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又什么启示?
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精神;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开通条件
1)张骞通西域,使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2)匈奴威胁的解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西汉大统一局面出现,社会较为稳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特别是丝绸业的发展。
2.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上通道。经由此路,精美的中国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输往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因德国人李希霍芬译为“Silkroad”而被称作“丝绸之路”。
3.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开辟通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运输的主要物品:丝绸
(3)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4)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海上丝绸之路
山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5.材料研读:丝绸之路的意义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此外,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材料二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发现于敦煌;人们已在在遗迹楼兰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6.知识小结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2.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
班超出使西域
(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2)概况: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
(3)影响:班超在西域时派部下
甘英
出使
大秦。到达安息后受阻,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东汉对西域的统治日趋稳定。
4.人物故事: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5.合作探究: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发生变化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国力的强盛与否。
三、拓展延伸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播放视频资料
“一带一路”正是借用古代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让我们与其他国家有了更多的友好交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
四、课堂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2010年,我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达成共识,一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导入新课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学习目标

、张骞通西域
一、
张骞通西域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西域
学习新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张骞通西域
资料链接
学习新知
思考: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张骞通西域
学习新知
张骞:(?—前114年),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出使西域前是个郎官,守卫皇宫。后打通了“丝绸之路”,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雕像
张骞通西域
学习新知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
张骞通西域
学习新知
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从长安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玉门关
阳关
今甘肃临洮
长安
河西走廊
天山南麓
大宛
大月氏
陇西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
往返路线示意方向
昆仑山北麓
今阿姆河
今中亚费尔
干纳盆地
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学习新知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
学习新知
背景: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收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作用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
互派使节,交往日趋频繁
张骞通西域
学习新知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促进了西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研读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又什么启示?
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精神;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思考探究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条件
1)张骞通西域,使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2)匈奴威胁的解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西汉大统一局面出现,社会较为稳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特别是丝绸业的发展。
学习新知
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上通道。经由此路,精美的中国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输往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因德国人李希霍芬译为“Silkroad”而被称作“丝绸之路”。
学习新知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
西亚
往欧洲
今新疆地区
长安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
学习新知
陆上丝绸之路
背景
运输的主要物品
路线
丝绸
张骞开辟通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学习新知
玻璃谷纹璧
胡萝卜


毛织物
葡萄
黄瓜
罗马
中亚
佛教
印度






中国
学习新知
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良种马、香料、宝石、玻璃;葡萄、石榴、核桃、苜蓿;乐器、歌舞
西来
东去
物产、艺术、宗教……
商品、技术……
陆上丝绸之路
学习新知
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沿海港口
马来半岛
孟加拉湾沿岸
印度半岛南端
学习新知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此外,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材料二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发现于敦煌;人们已在在遗迹楼兰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学习新知
经济上:
文化上:
丝绸、瓷器、茶叶
珠宝、琥珀、水晶
中国
西方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西方
中国
丝绸之路
知识小结
三、
对西域的管理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学习新知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背景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时间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范围
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管辖范围
颁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食,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意义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习新知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背景:
概况: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
班超在西域时派部下
甘英
出使
大秦。到达安息后受阻,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东汉对西域的统治日趋稳定。
班超出使西域
学习新知
影响: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
资料链接
历史时期
关系
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汉高祖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发生变化取决于什么呢?
取决于国力的强盛与否。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合作探究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一带一路”正是借用古代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让我们与其他国家有了更多的友好交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
拓展延伸
张骞
通西域

第一次: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第二次:
访问西域,
建立友好关系
交流频繁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

丝绸之路
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长安
西亚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欧洲
课堂总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