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7 15:3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
2.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视频,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其人物的成就和著作的影响。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对于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教学视频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科技创新—造纸术的改进
医学济世—张仲景与华佗
史学巨著—司马迁与《史记》
讲经论道—道教和佛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趣味引入新课
图片:公园里太极拳晨练图片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科技创新—造纸术的改进
1.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课件展示纸发明以前人们的书写方式。
讲解:纸普遍使用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对造纸术的研究。
2.造纸术的出现。
课件展示现代发现最早的纸。
讲解: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西汉绘有地图的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但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他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于公元前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3.造纸术的改进
视频播放:蔡伦改进造纸术
课件展示:史料 并提出问题。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提高了纸的质量)。
4.造纸术的传播及其意义。
课件展示造纸术传播的地图。
讲解: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的主要长处是什么呢?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所以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5.蔡伦,走出中国
多媒体展示:他国或者媒体对蔡伦的评价,引导学生探讨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世界意义。 让学生感受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医学济世—张仲景与华佗
1.人物档案
多媒体展示张仲景和华佗的人物档案,学生根据老师提供问题找出信息;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课件展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
讲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年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了帮助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3.“神医”华佗
课件展示:华佗像和华佗的成就。
讲解: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课件展示:刮骨疗伤图片
讲解: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讲的是关羽被毒箭所伤。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的剧毒,而关羽神色不变尚在与人下棋。但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虚构故事,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华佗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麻醉药,他给起了个名字叫——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
课件展示:五禽戏图片
讲解:解释史料:人体要劳动、运动,但不能过量。在适度劳动和运动的过程中,人体摄取食物的精华将被吸收和消化,血脉通畅,不易得病。就好比门的轴一样,经常转动不会被虫蛀而致腐烂。继续解释: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

让学生知道伤寒杂病论
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让学生感知医学史上的创举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史学巨著—司马迁与《史记》
视频播放:司马迁撰写《史记》
1.生平简介
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根据其生平感悟司马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2.《史记》
多媒体展示和《史记》有关的一串数字,介绍《史记》的撰写,引导学生找出《史记》传承与创新的地方在哪里 让学生了解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让学生感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 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鲁迅先生评价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讲经论道—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道教奉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以“道”为基本信仰。那么道教为什么兴起于东汉时期呢?大家都知道在东汉末年,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寄托。那么在第十三课的黄巾起义中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他的信徒主要来自下层的贫苦百姓,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能入道治病。张角、张陵创办的教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类似,都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
提问: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道教元素呢?
课件展示:玉皇大帝、太极拳等图片。
提问:东汉时期兴起的道教与佛教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答:不同:佛教是由国外传入;道教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佛教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今生的成功。
相同: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都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都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佛教的发源地、何时传入中国、通过哪一途径。并提问学生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佛教传入的地图。
讲解: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天竺求经,用白马驮会佛经42卷和释迦牟尼的画像。明帝令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开始大范围传入中国,并且发展很快。
提问:佛教传入后,最先接受的是统治阶级上层,到了东汉后期,有相当多的下层劳动人民也接受了佛教。请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佛教宣扬的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提问: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课件展示:佛教雕塑、佛教类型的影视剧等。
讲解: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
在哲学方面,佛教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有极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弥补了我国哲学的不足。
在文学方面,大量佛经翻译过来,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意境、文体、词语等。特别是后来形成的禅宗思想,对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艺术方面:寺塔、佛像、石窟等,至今保存的大都成了风景名胜。此外,舞蹈、音乐、壁画等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
过渡:在佛教传入的同时,道教也在中国兴起。《西游记》里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都是道教里的人物。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教义有哪些?对我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些问题。
让学生感受中国宗教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一群伟大的作者;
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
迸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教学反思
本课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在每一板块内容后通过学生探寻与创新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汉朝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增强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