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中国
秦
第
9
课
壹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30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长达五百多年战争混乱局面即将迎来终结,而这一切都与一个悄然崛起的帝国息息相关
天下大势所趋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根据图片并结合材料,归纳秦朝统一的时代背景。
天时
(1)社会苦战已久,人民渴望统一,社会发展要求打破政治阻碍。
材料
铁犁牛耕之变
地利
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图片及材料二,归纳秦朝统一的物质条件。
材料
(2)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
关中沃野之基
地利
“九州”之中,雍州的土地最宜农耕,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最早、物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黄土高原,气候温暖,土质肥沃,适宜耕作。
关中平原是一个大盆地,东临黄河,四面有高山环峙。东面只有一个函谷关可通。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根据图片及材料二,归纳秦朝统一的地理条件。
材料
(3)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丰厚
君王纳贤之心
人和
材料四
(4)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稳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李斯《谏逐客书》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秦国崛起的人文条件。
商鞅变法之厉
人和
(5)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变法
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可免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工者授予爵位、土地
商鞅
千古帝王
统一
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
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
根据材料五指出秦始皇个人素养对秦统一的影响。
秦始皇像
(6)秦始皇的帝王之心,是秦统一不可或缺的领袖素养。
材料五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中国?
因为只有秦国才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选择
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
横扫六国
统一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大秦帝国
统一
前221年,定都咸阳
大秦帝国
统一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西到陇西
东至东海
秦始皇靠什么统治秦帝国?
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千古壮举,面对前无古人,无史可鉴的千古新局,嬴政和他的大秦帝国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前无古人
统一
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面临的统治难题
(1)空前辽阔的疆域;
古代大国的疆域,大约方百里,至春秋时则夷为三等国,其次等国大约方百里,一等国则必方千里以上。
——吕思勉《中国通史》
秦朝统一六国时,国土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后北收河套、南征百越,至公元前210年达到340万平方公里。
前无古人
统一
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面临的统治难题
(2)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的国家,每国都有五六百年独自发展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各国之间大致有共通的语言文字,那仅限于知识分子在国际交涉场合使用,一般人都只使用自己国家的方言和文字。
——李定一《中华史纲》
前无古人
统一
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面临的统治难题
(3)六国余脉及地方势力的反抗;
2002年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及北护城河,发现38000余枚秦简,震惊海内,极大地丰富人们对我国秦代社会的认识。
——吕思勉《中国通史》
在里耶秦简记载中,公元前221年,南郡苍梧县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叛乱平定后,秦王朝并未展开残酷的报复,犯事官员仅被处以刺字之刑。
里
耶
秦
简
中央集权制度
制度
秦始皇像
(1)皇帝制度
(一)臣(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为主要辅佐大臣。
九卿:
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皇帝
制度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
常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分封和郡县之争
李斯
王绾
周代开国所封宗室很多,但后代疏远,互相攻击如仇敌,征战不休,非“安宁之术”。
郡县
齐、燕、楚三国旧地太原,请立诸王子为王以统治之。
分封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说出你的理由依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时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血缘
按地域划分(地缘)
传承制度
王位世袭
皇帝任免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分权)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分封和郡县之争
秦始皇最终选择了哪一项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3)地方政府(郡县制)
郡守:
郡的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令(县长):
县的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制度
郡(守)
县(令或长)
乡、里、亭
意义:
开创了我国以后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中央集权制度
制度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守)
县(令或长)
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最高统治者
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①统一文字
文字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要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就必须统一语言文字。为了更有效地推行文化统一政策,秦始皇还批准推行一套新汉字的改革方案,把小篆、隶书作为哦全国同行的文字。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根据图片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意义
目的:消除文字的差异,促进政令的推行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目的:改变币制混乱的局面
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地方经济交流
铜权
铜量
目的:改变币制混乱的局面
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③统一车轨
“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至于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道广五十步,每三丈植一青松。
——李定一《中华史纲》
意义:
驰道的修建,便利了秦朝交通,使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
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④开凿灵渠;修筑长城
灵渠在今广西桂林兴安境内,全场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意义:
解决了当地物资运输困难的难题,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⑤开凿灵渠;修筑长城
在图中找一找秦长城的起止。
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秦始皇靠什么统治秦帝国?
一套影响后世王朝的制度
几项巩固统治的措施
叁
如何评价秦的统一?
有人说没有大秦帝国的丰功伟绩就没有今天强大的中国,也有人说没有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勤劳的中国人民会少受很多苦。
大秦帝国
评价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结合古今对秦统一的评价,谈谈你对秦帝国的认识。
大秦帝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业,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自缚出关投降,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推出了本不应当推出的历史舞台。大秦帝国虽然烟消云散了,但他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却不能低估。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大秦帝国
评价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统一使人民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3)统一的秦王朝有能力推行一系列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积极措施,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