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图标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图片伴音乐导入新课
(二)主体探究过程: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概况
课堂活动1:引导学生结合图文8-65、8-66、8-67、8-68
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范围内的省区和行政中心城市
课堂活动2:思考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并引出黄土高原的黄土最多地区
1、思考黄土高原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风成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2、由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引导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通过图片分析各自的特征
承转:由黄土高原的特殊的地貌,引申到黄土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特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知识点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课堂活动1、学生看视频,并结合问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引导学生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自然原因:通过三张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势和地形、坡度等特征,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容易水土流失;分析黄土高原的土质特征,土质疏松,易被降雨冲刷,水土流失加剧;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和降水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暴雨,加剧了水土流失,指导学生多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通过看视频,分析人类人口增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课堂活动2:思考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危害?
带着问题看视频,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从黄河下游的危害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危害两个方面来分析。
课堂活动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知识点三: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课堂活动1,引导学生结合图文8-69、8-70、8-71,填表
传统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
食物结构
民居
交通方式
通信方式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课堂活动2、引导学生结合图文8--72、8-7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变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共35张PPT)
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探究一: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太
行
山
长
城
乌鞘岭
秦
岭
兰州
西安
太原
甘肃
山
西
陕
西
宁夏
黄土高原位于中部地区,位置特殊
,位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地表形态和特殊地貌特征
1、找出太行山、长城、秦岭、乌鞘岭,说明黄土高原边界范围。2、找出黄土高原大致跨越省区。3、找出范围内省级行政中心。
沟壑纵横
探究二:地表形态和特殊地貌
地表形态
为什么会沟壑纵横呢?因为这里有别处没有的厚厚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
(专家们也有异议,大家可以猜测一番)
中亚蒙古
黄土高原黄土面积广大,沟壑纵横,会出现哪些特殊的地貌呢?阅读课本,找出特殊地貌类型。
特殊地貌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黄土塬
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黄土梁
呈馒头状的孤立的黄土丘。梁和峁通常是共生的,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
黄土峁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地理环境问题突出,其特殊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看视频思考:
1、6000年前的黄土高原环境如何?
2、近代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原因何在?
3、近代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最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水土流失
探究三: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土质状况
地势地势和坡度大小
气候和降水
1、看图,探究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势高,坡度大起伏大,易发水土流失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7、8月,夏季多暴雨,暴雨冲刷地表,加重水土流失
黄土土质疏松,以粉砂颗粒为主,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
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
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势高坡度大
自然原因
毁林开荒
不合理采矿
人为原因
滥砍乱伐
思考:水土流失严重,若不加治理,会越发严重,会有那些危害呢?
看视频思考: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黄河下游有什么灾害影响?又使得当地人民生活如何?
2、如何治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
危害一:对下游
泥沙淤积
河床抬升
形成“地上悬河”
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开封铁塔
地上悬河的形成过程
13米
危害二:对当地
土壤养分流失
耕地质量下降
农业减产
生态环境恶化
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治理前
治理后
人们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坡
面
水
流
坡
面
水
流
缓坡造梯田--种草
缓坡
陡坡
坡脚
建梯田,种优质牧草
种植林果树木
修挡土坝
坡脚修挡土坝
陡坡植树种果
缓坡修建梯田
黄土高原的环境得到了逐步
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又如何呢?
工程措施
陕北新窑居
传统窑洞
现代饮食
传统主食
今昔不同
今昔不同
过去交通
现代交通
黄土高原传统
生活方式
黄土高原现代
生活方式
食物结构
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咸菜、辣椒、醋为佐食,食物结构简单
民居
传统窑洞,居住条件差
交通或通信方式
常以马车、驴车作为交通工具,对内对外联系不便
阅读教材102页,填写下表。
居民的食物日趋丰富,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或住进新窑洞,或搬到新楼房。
修建了许多铁路和公路,出行方便;通过电脑及手机上网,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黄土高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工农业。
利用能源优势,建设了山西、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战略。
国家建设了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与兰州新区。
黄土高原的人们正享受着现代的城市文明。
看今朝、展未来
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地貌景观
成因
治理
生活质量提升
传统生活方式转变
一、自然地理
概况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提升
危害
二、黄土高原
的水土流失
1.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过度放牧
B.开采
C.毁林开荒
D.营造宫殿
C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
)
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
C.开矿
D.土质、降水、地形等
D
课堂训练;
3.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
风沙危害
B
水土流失
C
植被破坏
D
土质疏松
B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就已是千沟万壑的状态
B.人为因素是形成本区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C.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进行自然条件
的改造
D.黄土上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唯一原因
B
5.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峰岭众多、地表崎岖不平
B.石灰岩广布,地表起伏不大
C.黄土覆盖,地面坦荡无垠
D.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
D
6、读黄土高原范围和位置示
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
省级行政中心有
(
)
A.太原、西安、兰州
B.太原、石家庄、银川
C.兰州、郑州、西安
D.呼和浩特、银川、西宁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
因,主要是(
)
A.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B.植被遭到人为破坏
C.黄土土质疏松
D.
降水集中,多暴雨
A
B
谢
谢第八章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练习题
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面崎岖不平,是个多山的高原
B.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C.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的地方
D.高原上多沟谷、湖泊
2.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涝灾害
B.台风
C.寒潮
D.地震
3.下列四组城市中,都位于黄土高原上,又是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的一组是
(
)
A.兰州、西安、太原
B.太原、西安、包头
C.延安、太原、兰州D.郑州、西安、兰州
4.有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举措,正确的一组是(
)
缓坡地建梯田,种山杏和牧草
改圈养牲畜为天然放牧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
A.
B.
C.
D.
5.在黄土高原行走,本来距离很近,却常要绕道远行,其原因是(
)
A.河道纵横
B.沼泽遍布
C.冰川广布
D.千沟万壑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阅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
因,主要是(
)
A.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B.植被遭到人为破坏
C.黄土土质疏松
D.降水集中,多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