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8 16: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商水实验高中2020——2021上学年度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满分100分。(选择题60分、材料题4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3.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与 蓟(今北京)的燕国更是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候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A.安抚有功的贵族功臣 B.夸大周朝的统治区域
C.确保贵族的政治垄断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皇帝”这一称号始于(?? )
A.?西周????????????????B.?东周?????????????????C.?秦朝???????????????????D.?汉朝
6.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
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
7.秦朝郡县制的确立被认为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 ??)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郡县长官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8.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中央任命
9.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10.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1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 ? D.?交内阁处理
12.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13.下列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了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
14.“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
A.?秦朝?????????????B.?隋唐???????????????????C.?宋朝????????????????????D.?明清
15.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B.?唐三省六部制????????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
16.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C.?明太祖?????????????????? D.?康熙帝
17.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18.明太祖曾对百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到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中书门下”???????B.?设立内阁?????????C.?设殿阁大学士??????????D.?设军机处
19.西汉前期地方王国自为法令,僭越礼制,甚至与朝廷对抗。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税收 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 D.派兵攻打匈奴
20.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写出的机器”。他所指的机构是( )
A.汉朝的中朝 B.宋朝中书门下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21.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十将军委员会?????B.?五百人会议??????C.?公民大会??????????D.?陪审法庭
22.在雅典,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的主要目的是(?? )
A.?高薪养廉???????????????????????????????????B.?为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提供一些补偿
C.?吸引妇女参政???????????????????????????D.?鼓励和保证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23.《民主新论》中说:“(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人民主权?????B.?轮番而治????????C.?直接民主???????????????D.?法律至上
24.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这体现了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 )
A.?小国寡民??????B.?重视农业????????C.?民主政治??????????D.?对外扩张
25.伯利克里在演讲时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
A.?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 D.?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26.罗马法规定:“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这种规定(?? )
A.?阻碍了司法实践顺利开展????????????????????????????????B.?体现出罗马法的严酷
C.?有利于防范官员擅权害民????????????????????????????????D.?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
27.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法律圣经”的说法( )
A.体现了对罗马法影响的认为夸大
B.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
C.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
D.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
28.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都里亚大会(百人团大会)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阿奎里亚法》???????????
C.?《卡拉卡拉救令》??????????? D.?《查士丁尼法典》
29.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
A.?习惯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
30.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 )
A.?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一,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之外。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发展平等自由观念以及法律,民主政治得到极大宣扬,这也为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资本主义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政治特点就可以看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子,西方的政治结构就是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结构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吴明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对近现代西方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政治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2.【答案】 A
3.【答案】 B
4.【答案】 D
5.【答案】 C
6.【答案】 A
7.【答案】 A
8.【答案】 D
9.【答案】 B
10.【答案】 C
11.【答案】 B
12.【答案】 B
13.【答案】 D
14.【答案】 C
15.【答案】 B
16.【答案】 C
17.【答案】 D
18.【答案】 B
19.【答案】 B
20.【答案】 D
21.【答案】 C
22.【答案】 D
23.【答案】 C
24.【答案】 A
25.【答案】 D
26.【答案】 C
27.【答案】 C
28.【答案】 A
29.【答案】 C
30.【答案】 B
二、材料分析题
31.【答案】 (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演变:由世袭血缘到以德行为标准,再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方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彰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32.【答案】 (1)特点:直接民主;民主范围狭窄。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民主。
(2)影响:为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提供了借鉴;为近现代西方国家权力构建方面奠定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