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
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
及这些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
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956年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背景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
史料阅读,问题导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间:1956年—1966年
内涵: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主义。
特点:成功和失误并存。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阅读教材162—163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子目,思考:
1. 哪些事件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
2. 成功和失误的依据是什么?
3. 如何认识这些成功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成功的探索
成功之处:客观的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双百方针(1956年)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成功的探索
六十年代初的政策调整
具体措施: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阅读材料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化运动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特点:一大二公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958年:总路线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国情,是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判断历史事件成功、失败的依据
1.八大方针、双百方针、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六十年代初的调整,为什么说是成功的探索?
2.整风运动扩大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什么说是探索中的失误?
小组讨论
核心概念、重要结论点拨
1.八大对中国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以此矛盾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2.“双百”方针从1956年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有利于科学文学艺术的良性发展。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为正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1957年开始的党内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是解决内部矛盾的反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
4.60年代初,国民经济等方面的调整,党中央制定了系列正确政策和果断措施,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正视和纠正,效果显著,此举加深了全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核心概念、重要结论点拨
5.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把一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不幸的后果,这是党在探索中的一次失误。
6.1958年的总路线,从指导思想上犯了片面追求建设速度、急于求成的错误,“大跃进”追求的高速度、高指标,是严重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典型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一系列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以及苏联国家背信弃义的撕毁援助中国的合同,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发生。
特
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启示: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六十年代初的调整和纠正效果显著,是否坚持继续下去了呢?
特点:总体是探索、发展、曲折,
开端良好,结尾好转,中间曲折。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探究
阅读教材164—165页,“文化大革命”子目,思考:
1.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2.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大致过程。
3.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影响?
动乱的十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7年春夏
1967年初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1971年9月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1972年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1975年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1976年
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大致过程
历史的真相
1.“文革”爆发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的助长和煽动。
2.“文革”的过程
文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艺领域,破坏性极大。始终有两种力量存在和斗争:一是林彪、“四人帮”等反革命集团执行的“阶级斗争”为刚的错误路线,一是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老前辈代表的坚持正义和健康的力量,对动乱局面进行了抵制和抗争,某种程度上挽回了一定的损失。
3.对“文革”的认识:其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对毛泽东发动“文革”的认识:“文革”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这一点我们要正视,但他发动“文革”的错误,不能抹杀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与和过来说,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永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是一位伟人。
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
1985年,邓小平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多,走的路是比较曲折的,因为我们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叫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比我们搞的早的有苏联,还有东欧。我们开始照搬他们的,看来他们的东西也不那么成熟。
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1949年—1978年的近30年,新中国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经历过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取得的独创性理论和认识是多方面的。
摸着石头过河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年—1976年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探究
阅读教材165—167页,“伟大的建设成就”子目,完成下列问题,
1. 建国后,我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2.了解时代模范人物的事迹。当下我们还需要这些精神吗?
3. 伟大成就的取得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核心概念解读
1.五年计划:也称五年规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一五计划”:1953年—1956年,超额提前完成任务。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年-2020年)。
2.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前期,主要原因是面对美苏对中国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做出了重大调整,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区,三线建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意义重大。
核心概念解读
3.七十年代的外交新局面: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是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成就的巨大突破。
4.特定的时代精神:建国后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等等精神和风尚,至今光芒闪耀,是我们民族永久的宝贵财富。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民族的脊梁 永恒的榜样
核心概念解读
5.成就取得的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6.成就的意义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小结
发
展
趋
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
1949
1958
1960
1966
1971
1976
1978
时间
过渡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恢复
一五计划
发展
八大二次会议
困难
调整
下滑
1975
快速发展
1956
历史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它不停的前进,又有时有曲折,甚至有一时的回流,但是它总是在千回百转中开辟出自己前进的道路。
摸着石头过河
过河成功,找到道路
课堂练习
1.“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了著名的三线建设运动。主要是指在中西部的13各省市中推动工业建设。所谓三线是指相对于沿江沿海为一线,在京广铁路以东包括安徽、湖南等四省以东为二线而言。并提出备战备荒的指导思想。由此
A. 加速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 B. 东部工业全线向西转移
C. 促进了国民经济平衡发展 D. 主张两个拳头打人应对美苏的压力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