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学习目标
1.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2.通过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3.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4.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砥砺奋进铸辉煌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综合国力就是国家战略资源的分布组合,被动员和利用来实现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我们所称的综合国力,一般指的是各类国家战略资源之总和。
概念解析
经济资源: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购买力
人力资源: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能力
基础设施:交通道路、港口等建设
教育技术:知识创新与传播,技术创新与普及
国际资源:出口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利用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生态资源:绿色、低碳、节约、开发利用
军事实力:保持社会稳定、保护国家主权利益
【知识梳理】请阅读教材,请从不同的角度列出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成就。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国民经济
基础建设
文化教育
国防军队
保持着快速增长,贡献率高;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快速增长;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位于世界前列;通信技术;移动支付;人工智能。
教育优先,经费提高;文化产业持续发力;走出去。
军队组织架构新格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
综合国力
重大成就
上世纪70、80年代
没有窗户的绿皮火车
90年代的老式地铁
世界之最—上海地铁系统
高铁系统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系统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宁波舟山港。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
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复兴号”高铁
持续运行速度为350km/h,最高可达400km/h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目前最大下潜深大为7062米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
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
爱国主义精神,执着不屈、艰苦朴素、甘于奉献、孜孜探索的精神。
榜样的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FAST射电望远镜探测到脉冲星信号,距离地球1.6万光年。燃尽22年心血,只选址就用了10年,让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思考:体现了什么精神?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跨越式快速发展,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港口机械、物流自动化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跨越式发展
构筑共同的价值观
文化产业持续发力
尊重各国文化差异,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国民素质,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要求、
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造中国形象、振奋了中国精神。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五大战区示意图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
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请你谈谈我们身边的变化还有哪些变化?
请你谈一谈你的家乡和身边还有哪些变化。
1980年的百货大楼,
最繁华的地标性建筑
奢侈品 日用消费品
物流快速便捷
昔日运河聊城段 今日运河聊城段
我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
影响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努力;榜样的力量和精神
先进的思想的指导;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正确领导深入民心;
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探究活动一 素养提升—家国情怀
和平外交树担当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指导思想
总目标
全方位外交
布局
全球伙伴关系
大国关系
同周边国家关系
对非洲关系
同欧洲、拉美关系
基本思路
外交活动
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调合作,总体稳定、均衡发展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
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联合国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进行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影响:
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中国坚持和平
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知识梳理】请阅读教材,概括国际影响力扩大的表现。
材料一 习近平到访海湖庄园,向特朗普介绍了中国发展理念,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奉行你输我赢的理念,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愿同美方一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国务卿蒂勒森在两国元首见面访华时,说到中美之间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双赢”,这从侧面上承认了“新型大国关系”……亚投行不会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挑战,是对WB、MIF等机构的补充。
------央视网及相关评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代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
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倡导和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双赢
儒家“和而不同”的历史传统;
经济转型的需要;改革开放后雄厚的经济基础;
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新时期中国为何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树立大国责任和担当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活动二 素养提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材料二 中国愿意与亚洲邻国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欢迎各国人民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便车”。……“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3.2018年博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此,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行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参与者成为推动者;责任与担当!
3月26日首次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9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并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
——中国外交部
山东省赴英国联合工作组包括6名专家在内的一行15人搭乘国航包机飞赴伦敦,携带17.5吨防疫物资。
中国行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坚定不移握航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形成、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7年中共十五大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2002年中共十六大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2002年中共十六大;2007年中共十七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
2012年中共十八大;2017年中共十九大(2018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写入宪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
建设党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
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
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是...继承和发展
是...的最新成果
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行动指南
【知识梳理】请阅读教材,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意义。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断前进的历史性飞跃不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
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
③1992年“南方谈话”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
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次系统阐述,标志形成
(1)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党的基本路线(一中心、两基本点)
(3)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发达国家水平)
成熟并成体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思考其提出哪些重大理论,及要解决的主题是什么。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南方视察谈话
思考:
(1)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什么特点?最终目的是什么?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现共同富裕。
性质: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历史性的飞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促使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轨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GDP理念深入人心。
世界格局已经开始出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那些长期执政党纷纷下台,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走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汪青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材料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要解决什么问题?
世界形势、国情、党情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重大时代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什么成为了时代的课题?
材料三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近14亿人民的共同期盼。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
材料四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的讲话(1979年12月6日)
2.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对这一目标的追寻从未停止。结合所学知识,从理论体系延续发展的角度,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
1.指出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核心目标。
小康社会
...继承和发展,...最新成果,...重要组成部分,...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
探究活动三 素养提升—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各理论之间以及与各时期各领域的巨大成就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探索精神?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到、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讲话(2012年11月)
材料六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互独立,有相辅相成。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对待这种关系?
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互独立,有相辅相成。
要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探究活动四 素养提升—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实力
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
不断扩大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政治:民主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建立
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思想:理论体系;核心价值观
文化: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走出去
教育:优先发展,贡献率高
军事: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社会:国民素质提高
生态:绿色、低碳、节约
倡导和平发展理念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国内)
(国际)
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指导
论证
决定
推动
理论
实践
坚持“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