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8 07: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原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守(mò)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譬如(pì)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大儒(rú)
辨伪去妄(wàng)
D.程颐(yíng)
懒惰(duò)
流俗传说(s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折扣
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盲从
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锻练
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凶险
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3.(原创题)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5.下面对本课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南充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7.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有关的论据有哪些?
(  
)(多选)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E.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F.一生之计在于勤
8.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9.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于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0.本选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11.选文⑥-⑩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2.第⑥段加点的“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郑 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言论,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成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结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有删改)
13.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14.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15.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喻”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腐可笑,更可慈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今、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同而落败枸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甚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日标中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是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箱;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完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喻”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18.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9.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0.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守(mò)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譬如(pì)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大儒(rú)
辨伪去妄(wàng)
D.程颐(yíng)
懒惰(duò)
流俗传说(sú)
【答案】D
【解析】考查字音的识记。给汉字注音,要依据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注意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要注意多音字的读法等。平时对字音要做好积累和归纳整理。本题注意“颐、譬、滞”的读音。D项中“颐”应读“yí”。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折扣
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盲从
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锻练
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凶险
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修改为:“锻练”
应为“锻炼”;“孤方自赏”应为“孤芳自赏”。
3.(原创题)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答案】C
【解析】A盲从: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B折扣,指买卖货物时按原价的若干成计价,如按九成,叫九折或九扣。C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不合语境。D不攻自破,意思是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和攻击。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5.下面对本课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答案】C
【解析】本课中心论点分为两个方面: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要全面理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南充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答案】B
【解析】A项,“超”和“左右”矛盾,删去其一;C项,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杂糅;D项,搭配不当,应把“培养”改为“提高”。
7.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有关的论据有哪些?
(  
)(多选)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E.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F.一生之计在于勤
【答案】ACE
【解析】要把握好论点、论据的关系。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8.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好读书”的意义。首先明确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读书的坏处。然后再从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好读书的意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⑤①③②④的答案。故选C。
【点睛】
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出现相同的词语),依据内容再进行排列顺序。排序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
9.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于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答案】(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的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做摘要和写读书笔记……
(2)示例1: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2: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正确写出推荐的书目并且要有书名号。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哥德)
【解析】(1)“读书的方法”,可以从书籍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来谈。示例:①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②对于好书,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读,加深印象;③读书时,先浏览,遇精彩部分时,再细读,划重点,做到烂熟于心;遇到疑问的地方,要学会利用网络查资料,将疑点弄清楚。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都可以,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阅读方式,这样才好陈述理由。传统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不伤眼睛,可以作笔记,可以细细品读。网上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信息量大,生动直观,方便快捷。据此可作答。
(3)推荐书籍,首先自己要读过要了解此书,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从书籍的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作品的知名度等方面来说明其优长,说明推荐的理由。
示例:《海底两万里》。理由: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作者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正义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座右铭就是名人名言,主题是热爱读书。只要是激励人读书的名言或者学生自创的也可,学生自创的话语要凝练,不必写出作者。
示例1: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示例2: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欧阳修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0.本选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11.选文⑥-⑩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2.第⑥段加点的“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答案】10.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论点。根据文章中的“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和“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可以概括出文章的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答案】11.举例论证;列举戴震和笛卡尔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从而论证了本段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选文⑥-⑩段主要围绕“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行论证,通过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产生怀疑和笛卡儿的哲学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的事例,所以选文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观点。
【答案】12.不能。因为下文列举事例是按照先大学问家,后大哲学家的顺序进行的,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文章下文,为了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先列举的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产生怀疑的事例,然后列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哲学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的事例,形成前后对应的关系,所以“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不能交换位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郑 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言论,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成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结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有删改)
13.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由文章第5段中的“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可知。
14.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答案】D 
【解析】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所以D项错误。
15.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C 
【解析】C项,“‘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曲解了文意,观点过于片面。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喻”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腐可笑,更可慈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今、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同而落败枸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甚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日标中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是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箱;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完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喻”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18.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9.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0.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6.【答案】读书最忌“死啃”。(或“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辨析。论点即作者所持的观点看法,是一个陈述句。通常要先考虑题目,也可考虑首段,也可考虑末段来辨析。
17.【答案】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首段引用小故事作用的分析。议论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文章论点,引出论述话题,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18.【答案】举例论证。准确具体充分地证明了“把书‘读活’,就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这一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辨析。列举了美国高中教育和哈佛大学的标志及目的,其作用是为了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19.【答案】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是跳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搜集能力。回答时,应找寻表明作者所持的读书态度的句子,从第④段末不难发现。
20.【答案】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一定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书中错误的观点,辨别真伪,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回答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要挖掘其深层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