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初二学生
一、教学内容分析
???
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并称为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我国于1996年10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教学主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让学生经历探究防止噪声各项措施的过程,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及同学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太难,可以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对本节课中的知识与技能得以掌握。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活跃气氛,注意多一些单独提问,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要控制课堂的兴奋度。在做练习评测时,要多一些时间给学生做,再进行提问,尽可能的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注意加强整节课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连接,要思考怎么让整节课更连贯,更有整体性
噪声的三个控制途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突破这方面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举例子,让学生明白。以后,在讲课时到了突破重难点的地方都要注意和加强。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举例,并总结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与交流讨论,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与适当点评的新课改模式,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同学们听两段不同的声音,哪段声音比较好听呢?
优美的音乐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则令人心烦意乱。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弱噪声?
这些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共同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
自己在体验中去比较、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会促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好奇心探索欲。
?一、噪音的来源
实验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如图1.4-1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一起归纳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
?
(1)阅读课文P42噪声的来源部分,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
?“优美的歌曲一定不是噪声。”你认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请举例说明。
?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
通过自主学习与演示,使学生对噪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噪声的等级与危害
引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P43,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阅读并归类
?
发言,举各种例子讨论2
分钟,举手发言。
?
思维发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结合生活实例,总结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并举例.
(2)观察书本P
44图2.4-3,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3)分组讨论:我们学校周围的噪声有哪些,该怎么控制学校周围的噪声?
生感受更深
?
?
阅读并归类
?
发言,举各种例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
1.物理学角度:
??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与危害
三、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
3.在人耳处减弱。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了教学中自己的不足之处:1.因为性格原因,所以语言亲和力不够,造成课堂气氛不是非常活跃;2.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完美,应该插入一些中考探究性实验比如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探究,让学生探究;3.板书设计仍需改进。
?
?改进措施:1.要不断提高语言亲和力,做到抑扬顿挫,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加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3.课堂板书不断改进,尽量使用思维导图做到简单精炼,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