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案,自学课本,并完成导学案“思”中1-6题
自学时间:30分钟
注意:在疑难或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1
2
3
小组讨论
词句赏析
问题探讨
议
——交流分享, 质疑思学
内容概括
(1)课文主要围绕“春”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写了盼春(1自然段),主体绘春(2——7自然段), 结尾赞春(8——10自然段)
开动脑筋
全员参与
内容概括
(2)课文2-7自然段描绘了哪五幅图画?
(3)从这五幅图画中,你认为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绘春(五幅图画)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反复用“盼望着”,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的到来,使人感到亲切、欣喜。
“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 绿绿的”是定语后置,从视觉角度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词句赏析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④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视觉角度描绘花色鲜艳,突出景物色彩;虚实结合,由春花想到秋实,借以突出花香的浓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写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小结
《春》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作者能把春描绘得如此之美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还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为了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作者还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多观察,抓特征,活学活用。
问题探讨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展——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二、
合作探究
三、
延读感悟
二
三
一
一、
抽查反馈
展
合作探究
2、追问:本文在写景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请结合例句具体分析。
(1)调动多感官。
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轻柔。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悦耳。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从正面描写春草嫩绿、充满生机的特点。
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孩子们的活动从侧面表现出春草的可爱。
(3)虚实结合。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眼前的:实景。“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联想到的景色,突出了花的香味浓郁。
延读感悟
《春》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春山、春水、春日。
例:春姑娘来了。清晨,太阳在鸡鸣的催促声中,地伸伸胳膊,微笑着射出第一缕光辉。红红的光束射过来,像年轻的母亲的手,温柔 地抚摸着你。
评
——精讲梳理, 整合归纳
整合归纳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1、内容概括
2、艺术特色
《春》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情景交融,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结合修辞手法和多感官来描绘春天,体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3、掌握赏析
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体现了...的情感。
检
——检测反馈,督导落实
(一)教师抽查
(二)学生反思
请回查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在已经达成的目标题号后打“√”,完成学后反思,如还有疑问下课请教老师或同学。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