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
2、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学习重点】:
1、
摩擦起电现象,及原因
2、
知道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学习难点】:
摩擦起电的原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导与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小红在家用塑料梳子整理自己的头发,梳了一会,发现梳子上吸了一些掉落的头发。小红又换了一个新梳子,可是发现这次却不吸引头发了。为什么相同的梳子,有时吸引有时不吸引呢?
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了电?
2、摩擦起电现象。
3、自然界中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4、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
5、电子最早由哪个科学家发现?什么是元电荷,元电荷的电量是多少?
6、原子包括哪些结构?各个部分各带什么电荷?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电荷
①实验:用塑料梳子摩擦前和摩擦后去靠近碎纸屑,观察两次有何不同。
现象:摩擦前是否吸引?
;摩擦后是否吸引?
。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来电荷。
②使物体带电方式:
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式让物体带电。(以上实验就属于此类)
接触带电:通过接触的方式让物体带电。(用两个橡胶棒和毛皮、碎纸屑来验证此类带电)
方法:
。
③电荷种类: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
和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电。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仪器:验电器
原理:根据
来工作的。
实验:用橡胶棒分三次接触验电器。第一次,不带电。第二次,带少量电。第三次,带大量电。
现象:三次验电器有何不同
。
作用:
和
。
④电荷量
单位:
单位符号:
。
2、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①原子结构
原子包括:带有
电的
,和带有
电的
组成。
原子核又有带
电的
和不带电的
组成。
补充:
原子核很小,若将原子核比作乒乓球那么大,原子就像一栋楼那么大。但是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的运动着。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大小不同,所以对电子的吸引能力也不一样。
②元电荷
电量为:
所有的带电体所带的电,均为元电荷电量的
。
③摩擦起电的实质
因为不同物体对电子的吸引能力不同,所以在摩擦的过程中,对电子吸引能力强的原子核就从另一个物体上吸引了电子,从而这一物体对外显负电性。而另一物体因为丢失了电子,所以对外显正电性。
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发生了
,而不是创造了电子。
3、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①导体有:
。
绝缘体有:
。
②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必然的界限,当外部条件变化时,物质的导电性能也随之变化。
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
1、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
。
2、验电器的作用:
和
。
3、原子的结构:
和
。
另外还有:
。
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物体有了
性质,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2、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
。
电荷的多少叫
。它的单位是
。验电器的作用是
,它是根据
的现象制成的。
3、A、B、C、D四个带电体,知D带正电。实验得知A与B相互吸引;A与C相互排斥;C与D相互吸引,
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
A:
、B
、C
。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
,
只是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
分开。
在通常情况下,
整个原子呈中性,
这是因为
。
5、本来是中性的硬橡胶棒和毛皮,
其中
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它们相互摩擦时
的电子转移到
上,
因失去电子带
电,
因得到电子带
电。
6、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所带的电量相等,将它们的金属球接触,两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都不发生变化:(
)
A、两验电器一定都带正电;
B、两验电器一定都带负电;
C、两验电器都带两种电荷;
D、两验电器带异种电荷。
7、请就小华说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1)电工用的尖嘴钳的钳嘴是用很硬的钢做的,钳柄通常都装上了一副橡胶套或塑料套.小华说:“装上柄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劲握钳柄时手掌不至于太疼”.你说呢?
(2)小华看见自家电灯灯头上导线的铜丝已经发黑了,但把附近的电线包层剥掉后,里面露出的铜丝仍然是闪亮的,小华很有感触,说:“电线芯线的外面要包一层塑料,原来主要是为了保护里面的芯线不受腐蚀.”你说呢?
(3)小华同爸爸上街买了一块手提电话的备用电池,小华拆开包装看过后把它放进提包里.爸爸告诉小华,不要把电池随便放进提包里,说明书里讲过,提包里的硬币、别针或笔等物品很容易引起电池损坏.小华说:“我知道了,因为这些金属都很硬,怕把电池的表面划破了”.你说呢?
六、作业布置
阅读下节教材,提出你发现的有价值或困惑的问题,填写在下节“师生随笔”中;
七、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