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描述 综合评估(Ⅱ)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描述 综合评估(Ⅱ)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08 12: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运动的描述》综合评估(Ⅱ)
限时: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从2007年4月18日开始,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逾200千米,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总体压缩了20%~30%.此次大面积提速,意味着中国铁路从此跨入高速时代,标志着中国铁路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下列有关大提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火车时速200千米是以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为参考系
B.对提速后火车运动的描述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
C.描述提速后火车的运动,一定要选择参考系
D.在提速后的火车上,小明将一个小球自由下落,无论选哪个物体作为参考系,小球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直线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做质点
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做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3.一质点在时间t内速度由v增大到2 v,其加速度大小为a1;另一质点在时间t内速度由v增大到3v,其加速度大小为a2,则(  )
A.a2=2a1 B.a2=3a1 C.a2=4a1 D.a2=6a1
4.物体以5 m/s的初速度沿光滑斜坡向上减速运动,经4 s又滑回原处时速度大小仍为5 m/s,则物体的加速度为(  )
A.10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
B.5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
C.2.5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
D.0
5.某列火车在一段长为20 km的平直路段上行驶时的平均速度为100 km/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列火车通过这一段路程前半程的时间一定是6 min
B.这列火车通过这一段路程的总时间是12 min
C.这列火车如果行驶100 km,一定用时1 h
D.这列火车行驶到10 km处的瞬时速度大小必为100 km/h
6.足球以8 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 m/s的速度反向踢出,若踢球时间为0.02 s,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则足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是(  )
A.-200 m/s2      B.200 m/s2     
C.-1 000 m/s2      D.1 000 m/s2
7.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百米预赛中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第10小组仅有甲、乙、丙三名运动员参赛.当裁判员发令枪打响时,甲由于过度紧张抢跑在先,乙瞬时启动,丙由于大意启动滞后(俗称“墩住”),但比赛结果却恰好相反,丙第一、乙第二、甲第三,若甲、乙、丙三人的运动均视为匀速直线运动,则能够大致反映甲、乙、丙三名运动员的位移图象的是下图中的(  )
答案
1.C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要选择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作为参考系.
2.D
3.C a1==,a2===4a1.
4.C 5.B
6.C 初速度v0=8 m/s,末速度v=-12 m/s,Δt=0.02 s,所以a=== m/s2=-1000 m/s2.
7.C 本题考查同学们将物体的运动用位移图象来描述的能力.三名运动员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由于丙第一、乙第二、甲第三,可知丙的位移的变化率最大,即丙位移图象的斜率最大,乙的其次,甲的第三;甲在枪响时他已有位移,即t=0时有位移截距,乙、丙均未抢跑,所以位移截距均为零;而丙启动滞后则表现为有时间截距,甲、乙没有,综合以上几点可知选项C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8.某一运动质点沿一直线做往返运动,如下图所示,OA=AB=OC=CD=1 m,O点为x轴上的原点,且质点由A点出发向x轴的正方向运动至B点再返回沿x轴的负方向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在A→B→C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2 m,路程为4 m
B.质点在B→D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4 m,路程为4 m
C.当质点到达D点时,其位置可用D点的坐标-2 m表示
D.当质点到达D点时,相对于A点的位移为-3 m
9.对以a=2 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意1 s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 m/s
B.第n s末的速度比第1 s末的速度大2(n-1) m/s
C.第2 s末速度是第1 s末速度的2 倍
D.n s时的速度是 s时速度的2倍
10.2009年1月,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用时10天抵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中国商船护航.如图所示,此次护航从三亚启航,经南海、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总航程四千五百海里.关于此次护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研究护航舰艇的运行轨迹时,可以将其看做质点
B.“四千五百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位移
C.“四千五百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路程
D.根据图中数据我们可以求得此次航行的平均速度
三、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美国发射的哈勃望远镜在宇宙空间绕着地球沿一定轨道在高速飞行,因出现机械故障,用宇宙飞船将宇航员送上轨道对哈勃望远镜进行维修,以________为参考系时,宇航员相对静止可以实行维修工作,以________为参考系时,宇航员是在做高速运动的.
12.我国列车第四次提速后,出现了“星级列车”.T14次列车从上海始发,途径蚌埠、济南等城市,最后到达北京.T14次列车时刻表如下,由其时刻表可知,列车在蚌埠至济南区间段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 km/h,在3时20分列车的瞬时速度是________ km/h.
T14次列车时刻表
停靠站 到达时刻 开车时刻 里程(km)
上海 … 18∶00 0
蚌埠 22∶26 22∶34 484
济南 03∶13 03∶21 966
北京 08∶00 … 1463
13.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
(1)在如下基本步骤中,正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
A.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B.安好纸带
C.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 D.接通220 V交流电源
E.按下脉冲输出开关,进行打点
(2)在安放纸带时,要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地套在________上,还要检查________是否夹在两纸带之间。
1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让重锤自由下落,打出的一条纸带如下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O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个点,点A,B,C,D、…依次表示点O以后连续的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T=0.02 s打一个点.
(1)打点计时器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可用表达式vG=________进行计算,式中各量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式计算出打下点G时垂锤的速度为vG=________m/s.还能通过计算求得________或________.
答案
8.BCD 位移是矢量,是一段时间的初时刻位置指向这段时间末时刻位置的有向线段.A项中,在A→B→C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2 m,路程为4 m;B项中,在B→D时间内位移为-4 m,路程为4 m;C项中,D点位置为-2 m,因而x=-2 m;D项中,xAD=-3 m.
9.AB a的数值就是单位时间内v的变化,Δv=a·Δt,第n s末和第1 s末的时间间隔Δt=(n-1) s,B对.2 s末的速度比1 s末的速度大2 m/s,初速度不一定为0,所以A对C错.n s时速度和 s时的速度关系还与初速度有关,D错.
10.AC 将护航舰艇看做质点可较方便地研究其运行轨迹,故A对;由题图可知,“四千五百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路程,而不是位移,故B错,C对;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故D错.
11.哈勃望远镜 地球
解析:以哈勃望远镜为参考系宇航员相对静止可以实行维修工作,以地球为参考系宇航员是在做高速运动的.
12.103.66 0
解析:列车运动路程s=966 km-484 km=482 km,运动时间t=4.65 h,则平均速率v=482/4.65 km/h=103.66 km/h.3时20分列车还停在济南,瞬时速度为零.
13.(1)ABDEC (2)纸盘轴 墨粉纸盘
14.(1) 表示F与H两点间的距离,T表示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2)1.30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估算某点的瞬时速度
解析:(1) 表示F与H两点间的距离,T表示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2)由纸带知=(11.40-6.20) cm=5.20 cm,则vG== m/s=1.30 m/s;还可以通过计算求得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估算某点的瞬时速度.
四、计算题(共40分)
15.(8分)如图所示,质点从A点向东走100 m到达B点,而后从B点向BC方向走50 m,求质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发生的位移.
16.(10分)升降机提升重物时重物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利用该图象分析求解以下问题.
(1)物体在0~8 s内是怎样运动的?
(2)0~2 s内与5~8 s内加速度的大小之比是多少?
答案
15.150 m,50 m,方向与AB成30°角
16.见解析
解析:(1)物体在0~2 s内,速度的方向不变,大小越来越大,向上做加速度恒定的加速直线运动;2~5 s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5~8 s内,速度方向仍不变,但大小在减小,向上做加速度恒定的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
(2)重物在0~2 s内的加速度
a1== m/s2=2.5 m/s2,
重物在5~8 s内的加速度
a2== m/s2=- m/s2,
两段时间内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2.
17.(12分)光电计时器是一种常用的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滑块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出物体的挡光时间.现在某滑块在斜面上滑行,先后通过光电门1和2,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5×10-2 s,t2=3×10-2 s,从光电门1到光电门2所经历的总时间Δt=0.15 s,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小滑块的长度为d,示数如图乙所示.
(1)读出滑块的长度d为多少?
(2)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2的速度v1,v2分别为多少?
(3)求滑块的加速度大小.(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8.(10分)登山运动时,张捷用100 min由宿营地A到达山顶B,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 400 m,相对于A升高了1 200 m,如右图所示.
(1)由A到B的位移是多少?
(2)张捷爬山的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多少?
(3)张捷的朋友李子俊从C点爬山,比他晚20 min开始,平均速率为0.5 m/s,还比张捷早20 min到达山顶,求李子俊由C到B通过的路程.
答案
17.(1)4.45 cm (2)0.89 m/s 1.48 m/s
(3)3.93 m/s2
解析:(1)由题图可知
d=8.45 cm-4.00 cm=4.45 cm.
(2)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
v1==0.89 m/s,v2=≈1.48 m/s.
(3)滑块的加速度
a== m/s2≈3.93 m/s2.
18.(1)2 000 m (2)0.4 m/s 0.33 m/s
(3)1 800 m
解析:(1)位移x= m=2 000 m.
(2)平均速率v1== m/s=0.4 m/s,
平均速度== m/s≈0.33 m/s.
(3)路程s2=v2t2
=0.5×(100-20-20)×60 m=1 8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