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特征。知道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
(2)能正确辨认信息,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使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和道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理解信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
(2)通过课堂活动,总结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信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感知我们身边的信息。
重、难点 重点: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特征
难点: 正确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借助于课件的图片):一年四季的风景图片、学生放学过马路,电视等,从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 积极举手,踊跃回答
师(质疑):是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讲授新知:
㈠信息的含义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大量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比如上课铃声、红绿灯、广告、天气预报等。
(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并且体会到只有经过处理的信息,才能成为有用信息。)通常地,人们把声音、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中所传达的意义叫做信息。
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载体三个方面出发来认识“信息”。
要正确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问: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是信息吗?不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含义才是信息。
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㈡信息的一般特征
师生讨论:学生看PPT上的案例,讨论出信息具有的一般特性。
载体的依附性
共享性
时效性
价值性
真伪性
存储型,可处理性
㈢信息社会
从很多例子可以看出,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和处理大量信息,而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
为什么当今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因为当今社会,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有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信息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PPT展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指数增长的信息时代。
(四)如何正确处理信息
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信息。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调查:通过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事例。从这些受骗事例中,对我们有哪些警示作用。 并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