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课型﹞小学欣赏与竖笛吹奏的综合课
﹝教材﹞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用本
﹝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绿海林涛声》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器乐合奏《萤森林狂想曲》
2、复习竖笛吹奏《在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器乐合奏《森林狂想曲》,复习竖笛吹奏《在银色的月光下》,感悟这2首音乐作品中“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内涵,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投入并有表情地演唱作品的主体一与主题二;在反复聆听中了解作品的结构;并能加入声势运动为音乐伴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唱、模唱、演唱、诵读、欣赏、演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深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深化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积累音乐素材,加深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教学重点﹞
听辨、记忆作品的两个主题,并熟练哼唱。
﹝教学难点﹞
听辨作品的结构并准确说出。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歌曲《森林狂想曲》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绿海林涛声》中的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传递的“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内涵,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哼唱、记忆两个主题,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欣赏作品和竖笛吹奏中,丰满学生的内心世界,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音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就儿童实际唱歌的情形来观察,好像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而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是第一要义。”培养孩子们用正确的态度、方法、声音演绎音乐,是培养其自信心,勇气和生活乐观的态度,拥有他们自己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式”教学策略:“即每个孩子都有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空间,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学生任何想法都应该得到倾听”。在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中,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无任何教育功能,但其教育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森林狂想曲》这首作品的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哼唱旋律、诵读歌词、演唱歌曲、聆听歌曲中,深入感受、挖掘歌曲情感、音乐内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依据周海宏教授提出的“联觉”概念,将本课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通过创设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情境与条件,引导学生在聆听、欣赏、演唱、比较、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与联想,不断深化对音乐的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丰厚的感性体验,提升其对音乐的感知、鉴赏、审美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教学思路:
一、观赏MV——流行音乐引路,诱发兴趣
上课伊始,学生随《喀纳斯》的MV音乐进入教室,由此引入同学们对流行音乐的交流,诱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只有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地学习、探究、创新。
二、欣赏作品《森林狂想曲》——听辨记忆,感悟内涵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技能体现。在学生学唱《萤火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哼唱旋律,学习“上波音”记号的唱法,学唱歌曲,讨论、设计歌曲的表现,指导学生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三、竖笛吹奏——累积素材,升华情感
竖笛吹奏《在银色的月光下》,是欣赏《森林狂想曲》的延续,在这两首较为含蓄的作品聆听、吹奏中,累积音乐素材,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感悟,引入对自然音乐的感悟,感受、体验同类音乐的不同色彩。通过音乐教学体验过程的引思、激思,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积累听觉经验过程中,不断发展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是以聆听为主的教学过程,此环节是本课的收尾部分,是作为补充来深化本课的内涵而设计的,与歌曲教学一脉相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为同名专辑的主打曲。该专辑是一个自由组合的创作团队特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作品。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100多种台湾自然的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塔塔尔族民歌,本练习曲选用的是A部分。这首竖笛曲对气息要求较高,要求气息连贯、悠长,具有流动性。我们要注意在音程大跳时,不破不炸,提示学生按照要求换气,同时口风调节要控制好。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卡片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7分钟)
1.学生随着《喀纳斯》的MV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属于什么唱法?
3. 出示“流行音乐”, 在复习中再次了解音乐常识“交响音画”。
(设计理念:学生聆听、观赏MV中走进教室,思考、交流,让学生简单了解流行音乐,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也因为“教学,必须探明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语>同时,激发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或观看相关材料,延伸学习。)
二、欣赏教学(22分钟)
1、出示作品主题一与主题二,分组竞赛视唱,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与色彩。
2、复习4/4拍指挥图式,随琴模唱旋律并划拍模唱;感受旋律的线条、走向。
(提示:①:注意气息的运用,旋律的线条与音准的正确把握。
②:注意视唱旋律时气息的合理运用。)
(民族六声羽调式)
3、聆听主体一与主题二,听出速度,情感,表现的是什么地方?。
(稍快,活泼跳跃;森林山野等。)
4、复听主题,交流听后感,师小结。
出示卡片:音乐是无声的语言,大自然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让我们静静地走进静谧悠远的森林,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富馈赠!请同学们仔细欣赏作品,听出两个主题分别在哪儿出现?出现了几次?主题交换之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重点:按乐句换气哼唱旋律。
难点:听出结构:音效+1、1、1、2、1+音效+1、1、2、1+音效。)
5、以音乐为背景,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
(如:诗朗诵:相关描写“森林”的美文,古诗《春暮》
关于森林的文章_有关森林的散文日志_随笔故事_森林句子短语_美文亭 _http://www.meiwenting.com/t/%C9%AD%C1%D6/_
加入声势运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了;律动表演等)
板书:
结构 主体一 + 主题二
情感 活泼跳跃 + 舒展抒情
哼唱旋律 Lu + Lv
6、出示“作品介绍”,完整复听音乐,加深理解。
(设计理念:分组竞赛视唱两个不同速度、情感的主题,引入本课的学习重点,在视唱、聆听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在教学伊始就对学习内容有探究的热情与欲望。根据著名教育家苏截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的理论,将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学唱旋律的体验与感知上,再通过听琴模唱、讨论交流、体会情感、听辨记忆等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学生对音乐的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感知、体验与能力,最终使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因为“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入学生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拓展延伸(8分钟)
1、 复习竖笛吹奏《在银色的月光下》,说出速度,情绪,有几个乐句。
(中速,柔和倾诉;四个乐句构成。)
2、聆听范奏,感受气息的运用。
(轻柔美好,描绘皎洁月光柔柔照射大地的美景,宁静悠远……)
3、 自我表现: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
(语言组、音乐点评组、舞蹈组、声势运动组、竖笛组等,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理解。)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教学的收尾环节,师生共同合作学习,聆听同类题材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聆听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引领其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人,要有人文情怀!《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培养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答案预设】1:音乐点评组
A、舒缓的旋律结合柔和的气息;学生边听范奏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律线条的走向,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加深体会作品的风格。
B、弱起小节的运用,使作品如泣如诉;
C、旋律大跳音程(五度、六度)与模进下行的运用,所形成的力度、色彩的对比;
【答案预设】2:舞蹈组
?展示课件?学生自编简单的舞蹈,简单说说自己的创作构思。】
(设计理念:根据心理学“任何知识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多次接触与研究,才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诱发探究”的原理,此处采用同题材作品类比方式,创设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景,通过音乐教学体验过程的引思、激思,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积累听觉经验过程中,不断发展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考虑我们将要做些什么。而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一切,将如何在我们所教育的人们的心灵里折射和反映出来…… )
五、小结(1分钟)
交流本课学习后的感受或收获、想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观赏引入,诱发兴趣
2. 欣赏作品,感悟内涵
3. 吹奏乐曲,深化情感
﹝教学流程图﹞
观赏歌曲MV
(流行引路,诱发兴趣)
↓
欣赏《森林狂想曲》
(听辨记忆,感悟内涵)
↓
竖笛吹奏《在银色的月光下》
(累积素材,深化情感)
教学反思:
音乐是一种有力而独特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改变学生感受、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它融智力和情感为一体,为个人表达、反思和情绪发展提供渠道。本课这首富于“自然音效”的作品,因其旋律流畅,所以学生很喜欢、很有兴致哼唱、听辨、记忆两个不同的主题。在反复聆听中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激发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文情怀。音乐学习,让学生意识到音乐课不仅仅是学习唱歌、聆听乐曲、吹奏竖笛,更重要的是,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以鼓舞,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告知学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王安国,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周海宏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版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