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分析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分析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8 20: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年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分析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8页。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客观题(共76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结论。这一研究过程(  )。
A.推论不合理,材料不可信 B.推论有道理,材料不可信
C.推论不合理,材料可信 D.推论有道理,材料可信
2、某遗址“距今6 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炭化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西周舆服制度的形成
A.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较少B.标志周朝制度走向完备
C.与分封制和礼乐制相适应D.标志专制王权日趋强化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5、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6、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7、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
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8、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C.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
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
9、.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
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10、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以德治国 D 以法治国
12、“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13、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玺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确立???????????????????????????????????? B.等级制度的强化
C.官僚政治的成熟???????????????????????????????????? D.大一统国家形成
14、如图所示是中国某朝代中央的官僚机构示意图,该制度创立于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
A.创立皇帝制???????????????????????????????????????????? B.推行郡县制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确立行省制
16、秦朝统一中国后,只用两年时间便修成了驰道。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①秦朝的长治久安? ?②国家统一的巩固?
?③郡县制度的推行? ?④百姓负担的减轻
①②?????????????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17、下表是秦朝中央“三公”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③处的官名应该是?
官名 职掌 印绶 备注
① 常丞天子,助理万机 金印紫绶 无
② 掌武事 金印紫綬 或称国尉
③ 掌副丞相、监察 银印紫绶 位上卿
A.丞相???????????????? ??B.太尉????????????? ??C.将军?????????????????D.御史大夫
1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C. 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9、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州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监察郡县吏治 B.镇压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2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词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21、《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
22、.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写成《伤寒杂病论》 B.改进造纸术
C.发明“麻沸散” D.传播道教和佛教
23、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
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
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
24、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5、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26、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2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8、魏晋时期有六个政权因在同一城市定都而被称为“六朝”,这一城市是
A.南京 B.长安 C.洛阳 D.成都
2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3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1、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坐具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最有可能是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2、下列内容中结束了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隋文帝灭掉陈朝 B. 隋科举制
C. 隋统一度量衡 D. 隋开通大运河
33、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4、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大定之治
35、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
36、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A.抑商政策废弃 B.中外交往频繁
C.商业贸易繁荣 D.边疆治理加强
37、《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38、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
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第Ⅱ卷(主观题 共24分)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7分)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5分)
4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7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3分)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年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分析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CCCC 6-10 ABCDD 11-15 DCDAB
16-20 BDAAC 21-25DBCBD 26-30CBABC
31--35 BAABC 36--38 CBB
二 材料题
39(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分)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2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3分)
40(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分)。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4分)。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分)
(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等。(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