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1 单式折线统计图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1 单式折线统计图 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08 20: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收集的数据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作出分析预测。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3’)
(先在黑板上板书“统计”二字)
师(指着黑板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生:统计。
师:要统计,少不了什么?
生:数据。
师:当今是什么时代?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事情都是靠大量的数据来反馈情况。课前让你们收集了自己一到五年级的身高数据,谁来介绍一下。
师:除了用文字记录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记录整理?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三种记录方式)
师:这是课前张小楠同学分别用文字、统计表和统计图记录的情况。比比这三种记录方式,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
生:用文字简便,画图表太繁。
师:他觉得用文字记录简便,不喜欢画图,其他同学呢?
生1: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整理数据更清楚。
生2: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板书)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6’)
(一)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晰,我将这幅统计图用电脑绘制了出来。还记得条形统计图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吗?
生:直条。
师:这里分别用直条表示了张小楠1-5年级身高情况。你能用手势比划出她的身高变化情况吗?一起伸出手比划一下
师:谁上来比划?看清楚了吗?告诉大家,你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
生:最上端。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高度表示数量。顺着直条的最上端观察,就能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为了更直接明了的看出身高变化情况,是不是可以把直条简化一下呢?怎么简化?(课件操作: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再变成一个点。)
师:是这样吗?这个点的位置怎么确定呢?谁上来边指边给大家说说你的方法。
生边指边描述:我知道了一年级身高118厘米,横轴x年级和纵轴x厘米交叉的地方就是点的位置,用点的高度来表示数量
师:看明白了吗?这个点表示什么呢?从这个点向下看,可以找到?
生:相应年级数。
师:向左看可以知道?
生:相应身高。
(二)师:直条变成点以后,表示的身高有没有变化?那么其余年级的身高也都可以用什么表示?(板书)
师:你能确定这些点的位置吗?谁来指一指?
师:和你们想的一样吗?掌声鼓励下自己!
师:(隐去所有直条,只剩点)
(边指边说)
师:这时保留在图上的各个点都表示什么?
生:张小楠每一年的身高情况。
师:现在我们再次比划一下她的身高变化情况。
师:你们比划的痕迹像什么?
生:一条弧线,曲线。
师:如果把你们比划的过程记录下来,每两点之间可以用什么连接?
生:线。(师板书:线)
师:把这些点顺次连接,就形成了一幅新的统计图。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顺次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师:一起大声读一读。
(三)师:这幅折线统计图,没有100厘米以下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将下面这部分省略掉,再细分单元格表示的数量,调整之后,省略了哪些部分?上面这部分数据看起来怎样?
三、分析统计图(12’)
(一)自由交流
师:仔细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二)分析
师:同学们探讨的很热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身高一直在增长。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看线。
师:线怎么了?能说具体些吗?
生1:线一直上升,身高整体是上升趋势。
师:你是从整体上来观察的,其他同学还发现了什么?
生2:四到五年级增长最快。
师: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2:看角度。
师:哪个角度?请你上来指一指。
师:你想说明什么?
生2:角度越大,身高增长越快。角度越小,身高增长越慢。
师:还有的同学是怎么看的?
生3:我是看高度的。
师:可以上来指一指吗?这个高度说明什么?
师:这个高度也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师:除了看角度,看高度,还可以怎么看?
生4:看倾斜程度。
师:说具体些。
生4:折线每2个相邻点之间线段越倾斜,增长越快,越平缓增长越慢。
师:折线中某一部分倾斜程度可以看出身高增长的快慢。
师:刚才你们这些看法对不对呢?可以怎么验证?
生:计算。
师: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
师:事实证明,一到二年级增长最?四到五年级?
师:你们刚才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老师为你们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所折服,再次把掌声送给自己。
3、对比
(课件出示身高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分别从线的趋势看出身高变化的整体趋势,从折线某一部分倾斜程度看出每一年身高变化情况,你们已经学会初步分析折线统计图了。现在为止,我们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统计了张小楠1-5年级身高情况,重复了吗?
生:不重复。
师:嗯,条形统计图上可以看出什么?折线统计图呢?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生:它们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表示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的数量。(
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生:折线统计图更清楚明了,可以通过折线倾斜程度看出每一年身高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是的,他们都可以看出数量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通过点的位置和折线倾斜程度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变化情况。(板书: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所以要了解戴飞扬同学过去几年身高增长变化用什么统计图统计合适?
师:根据他们各自特点,什么时候用条形统计图合适?什么时候用折线统计图统计比较恰当呢?
师:假如我要了解这一组同学目前身高情况,你们打算用什么统计图统计?
生: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要了解某一位同学几年来的身高变化情况呢?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身高变化的趋势。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你们想不想了解自己身高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呈现?谁来说说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生1:先描点。
师: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各个年级的身高数据。
生2:连线。
师:接着呢?连线时要注意?
生:顺次连线。(板书:先描点,再连线)
(课件出示:描点(标数据)——连线。(依次画))
师:现在就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在学习单二上完成作图,完成后看看自己的身高情况,再看看组内同学的,最后回答下面2个问题。
①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一共长高了( )厘米。
② 从( )年级到( )年级,我的身高增长最快。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2、师:好了吗?谁来展示你的作品?
四、推断预测(8’)
(投影:学生的作品)
师:你是怎么画图的?
师:他有没有按要求完成作图。你能说说是怎么找点的吗?
师:请你读一读下面统计结果
师:谢谢你的分享。根据这个发展趋势,估计一下,六年级时他能长到多高?
生:达到( )厘米。
师:你们能确定吗?
生:不确定。
师:对,这只是我们的推测,真实的结果谁也不能断定。照这个身高增长趋势,初中时,他的身高走势是怎样的?用手比划下。
师:高中呢?大学呢?
师:像张老师这么大的时候呢?那时身高走势在图中是什么样的?
生:一条水平线。
师:的确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的身高就停止增长。可是从图上看的话,身高一直是上升趋势,因此这些看到的数据只能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那些看不到的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对事物发展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推测。
师:从( )的身高统计图中,我们看出从( )至( )年级时,他的身高增长最快,你们也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身高增长最快吗?,有人点头,有人摇头,要想了解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可以怎么办?
生:统计汇总。
师:好办法,就听你们的!听清活动要求:
每人先确定好身高增长最快的时间段,组长将统计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中。我们来比个赛,看看哪个小组统计速度最快,开始!
(学生活动,老师计时。)
师:刚才,最快的小组用了( )秒,最慢的小组也只用了( )秒,全班在( )秒之内全部完成了统计,好样的,你们都是优秀的统计员,给自己送点掌声。下面开始汇报!
生:( )年级到( )年级身高增长最快的人最多。
师,从统计结果看,你发现什么?我们年级其他班同学也是三到四年级增长最快吗?想要了解怎么办?
生:收集数据,汇总制图,统计分析。
师:想了解全国儿童身高增长情况怎么办?
师:专家们和你们想的一样,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们们从全国各个地方收集了很多的身高数据,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发现。请听:
(课件出示相关统计图,配音:在小学阶段,6-9岁,儿童的身高基本上是平稳的,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
师: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和你们推想的差不多吗?
师:当然,这也只是科学家们的一种推测,和实际情况不一定完全吻合。要想深入研究问题还有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
(两种结论都要点评)
三、沟通生活联系(10’)
1、师:在我们成长发育时期,健康的体格很重要,当前春季是各种疾病高发时期。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发热,这不,乐乐同学就发热去医院了,医院护士阿姨记录了他从7-23时的体温情况,要想了解他的体温变化情况,可以怎么办?。(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思考这几个问题
(1)乐乐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
(2)乐乐的体温从几时起开始下降?从几时起趋于平稳?
(3)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谁来读一读?
第一个谁先来?
师:看来,从折线统计图里了解到的信息真不少。分析下,乐乐23时以后的体温会怎样?
生1:正常。
有不同的推测嘛?
生2:又生病了。
师:受天气、体质等方面的影响,乐乐同学可能病愈,也可能病情反复发作,这只是我们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的预测,不一定反应的是实际情况。不能轻易下结论
师:如果你是医院的这位护士,能对乐乐的病情做出一个诊断,为他出具一份病情分析报告吗?
(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变化说说病情,并提出治疗建议。)
3、师:说得很专业!送个大拇指给你,这节课我们通过折线统计图了解了自己身高变化情况,还对乐乐同学病情发展做出了分析,其实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课前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折线统计图,下面我们就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人人都当小专家,请你根据自己收集的统计图,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分析报告,比一比谁是最棒的分析员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重点在分析推测建议。)
师:交流好了吗?谁先来?
(1、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趋势。2、自己的推测。3、提出的建议。)
点评1:现在全国倡导全民健身,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强身健体身体好。
点评2:降水量的统计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合理种植庄稼,这就是数学对生活的贡献。
点评3: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家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
师:真是一群会观察、爱思考的小专家!汇报很精彩,统计在咱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
大家交流的热情很高涨,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时间关系课后再交流
四、全课小结(1’)
今天这节课快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知道当今是什么时代吗?一切用数据来说话!自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起,人类就开始用数据来表征自然和社会,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已悄然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说,掌握了大数据信息处理方法,你就是未来的大赢家。掌握了统计方法,你们的收获会像折线图中的折线一样不断延伸,拔节生长!
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 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课前,我带领同学们观看统计视频,感受大数据时代统计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收集一至五年级的身高,因为自己身边的实例是鲜活的。课始,我呈现了几种不同的表示数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的优越性、简洁性。然后,我巧妙地借助手势演示,表示出起伏变化的情况,将条形统计图的直条高度用点表示,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两种统计图无缝对接。并且,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根据横轴和纵轴找点的方法上做了引导强调,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
对于折线统计图,我认为,根据数据分析背后的信息更为重要。因为,这些统计图的根基在于分析问题,做出判断。我组织学生根据病人体温情况折线统计图撰写病例报告,这需要学生整体观察,综合分析,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准确,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恰恰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事实表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讨论热烈,思维发散,考虑了很多非知识性的问题,挖掘了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做出了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最后,我出示了几个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学生自然而然透过数据,思考情况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一题多用,思维含量高。
  当然这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在一些环节,我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会从一些角度思考回答,比如有同学在举例讲折线变化时,他没有按顺序讲,而是反过来说的,虽然这名同学后来意识到问题,进行了改正,但这里其实是课堂在生成中产生的亮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提醒学生注意折线的变化需要按顺序来描述。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这些在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好好反思与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掌控与应变的能力,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