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固体》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
1.教材分析
从课标领域看,本课内容属于课标中的“物质科学”领域中的“常见物质
——固体”这一主题。本课从吸水珠这一学生熟悉并喜欢的物质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固体,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固体都是由固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同时,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观察改变过后的物质,让学生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从内容安排看,本单元涉及的科学大概念是固体。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
考虑到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背景,本节课,水和吸水珠切入点,让学生能简单区分一些固体和液体物质。首先,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固体物品,初步了解固体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固体物品的共同性质。然后,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课的结构线索为:出示水和吸水珠→寻找教室中的固体物品→探究固体物品的共同性质→比较固体体积大小→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2.学情分析
就知识维度而言,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
就探究技能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达、实验等能力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探讨研究如何设计实验,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进行实时的引导与纠正即可。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探索。
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而且他们特别喜欢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所以,本课的探究活动,基本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与探究。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乐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教学难点: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5.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相关图片、视频、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流程图
7.教学过程
7.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7.1.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看一看你认识吗?(拿出准备好的水槽,水槽里装有水和吸水珠。)
7.1.2水里的是什么?(海洋宝宝,也叫吸水珠)(将吸水珠从水里拿出来,放在一个盒子里。)
7.1.3水有什么性质呢?(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可流动性。)
7.1.4我们可以把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有流动性的物质叫作液体。其实我们把所有常见的物质分成3类,气体、液体和固体。吸水珠属于哪一类呢?(固体)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固体。
【设计意图】出示吸水珠和水,意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且通过两种物质的对比,让学生可以初步区分固体和液体。
7.2寻找固体,探寻性质
7.2.1在我们教室里有哪些固体物品呢?(出示教室中固体图片)
7.2.2为什么你认为这些物品是固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物体,通过观察发现固体的一些性质。
7.3科学判断,总结性质
7.3.1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7.3.2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7.3.3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它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它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不容易。)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大小不同。)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还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轻有重。)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
7.3.4现在你知道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了吗?(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7.3.5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纱巾是固体,因为
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7.3.6出示羽毛的图片,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是固体)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7.3.7出示食盐的图片,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是固体)食盐有固定的形状吗?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7.3.8面粉是不是固体?(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纱巾、羽毛、食盐、面粉等物体是不是固体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固体的性质。
7.4比较固体体积大小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如何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7.4.1探究活动: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
少?(出示三组积木的图片)
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1号3号积木虽然看
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7.4.2探究活动: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
吗?(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
实验设计: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
低的说明体积小。
注意事项:①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②倒完要抖一抖容器,
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③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④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确保准确。(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7.4.3探究活动: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拿出小鸭和小熊玩偶)
实验设计: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
们的高度。
注意事项:①两份芝麻的体积要相同;②两个玩偶都要放在杯子的底
部;③要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④倒入芝麻,要缓慢,不要撒出来,并摇一摇,使顶端齐平;⑤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汇报实验结论。)
7.4.4刚才我们做了三组探究活动,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对比不同固体的体积时,根据固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针对不同的固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7.5联系生活实际,继续科学探究
7.5.1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还是固体吗?(拿出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还是固体)
7.5.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将课上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链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时刻保持探究意识及探究的热情。
7.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
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其实固体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课下继续探究吧!
8.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2559050371475
有确定的形状
180848046355
2559685168910
1020445143510
183896059055
共同特征 体 积
179514590805
2560320158750
质 量
9.教学评析
本节课首先通过从吸水珠,这一学生喜欢并熟悉的事物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想要去认识固体、探究固体的热情。然后,又让学生在教室当中寻找固体,以初步的检测学生对于“固体”这一知识了解的程度。接着,提出纱巾、羽毛、食盐、面粉这些学生说不准是不是固体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固体所固有的几个共同特征。因为上面提到了固体的体积,所以在接下来的环节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如何测量固体的体积,在这个部分一共有三个探究活动,也都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自己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是起着一定的引导的作用。活动结束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到对比不同固体的体积时,根据固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最后,播放在大自然中由于风力的作用使岩石风化,让学生知道风化后的岩石,虽然形状、体积、质量都发生了变化,但依旧使固体。让学生可以将科学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时间的生活当中。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在与学生的问答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实验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不过,在比较固体体积大小这一部分,因为需要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又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这一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这一环节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的操作,但是教师也一定要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做好引导与提示。否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导致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完成。这一点是授课教师需要注意。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生活。所以,在探究活动和实验设计之后,教师将本课探究所得到的知识,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引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用科学知识来指导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科学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