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三年级科学上册 3.11 把盐放到水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三年级科学上册 3.11 把盐放到水里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0-09 08:5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 三 年级 上 册 科 学 学科教案
单元: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 课时:2
教材分析
《把盐放到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是低年级学习溶解现象的延续,分三个部分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第一部分,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这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这个活动既回顾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又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活动二,探究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第二部分,探究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这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指导学生做溶解实验的方法,并让学生知道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活动二,测量100 毫升水中是否能溶解与盐同样多的糖,这个活动既是对溶解实验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活动三,设法让沉在杯底的盐或糖继续溶解,这个活动是对前两个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第三部分,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这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活动二,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这两个活动紧密结合生活中的“自来水过滤”和“海水晒盐”两个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去体验“固体与水的混合与分离”。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课《盐和糖哪儿去了》已经掌握了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认识了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生活中同样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水中加入更多的糖,水会变得更甜等。但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还只是停留于表象,他们知道盐可以溶于水,了解什么是溶解,但对于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溶解有没有限度这些问题还是模糊不清。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科学探究:能测量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3.科学态度: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搅拌、加热、研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了解“固体与水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难点:知道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课件(死海视频)、冷水、热水、烧杯、盐、1克和5克量勺、玻璃棒、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课件(海水晒盐、自来水过滤视频)、盐水(混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矿泉水瓶、剪刀、打孔器、脱脂棉、沙子(干净)、小石子(干净)、烧杯、毛笔(小刷子)、黑色卡纸、
教学过程(建议两课时)
第一课时
把盐放入水里,观察现象,引发思考
1.?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盐和糖哪儿去了》,如果把盐放入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回答。(预设回答:盐会溶解在水里)
3.现在老师把同样多的盐放入同样多的(100毫升)冷水中,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溶解了,但是并没有全部溶解)
4.谁能想想办法让它快速溶解呢?(预设学生回答:用搅拌棒搅拌)
5.教师演示对其中一杯进行搅拌同时提示学生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时,注意玻璃棒不能接触烧杯发出声音。
6.静置一会儿,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前面两个烧杯里面的溶液,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预设学生回答:搅拌过的烧杯中的盐都溶解了,没有搅拌过的烧杯中的盐还没有全部溶解。)
7.这样一对比,对于溶解我们就会产生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把盐放到水里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
【意图解析】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聚焦“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给之后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做示范,也揭示出“搅拌”是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之一。
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刚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用搅拌棒搅拌可以加快盐的溶解。)也就是说“搅拌”是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之一。(板书)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与温度在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盐溶解的慢,颗粒小的盐溶解的快。与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的越快,水越少,溶解的越慢。)
3.(课件出示实验方案模板,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四部分)这是“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的实验方案。问题: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做出了几种假设,我们先来验证其中的一个因素。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4.那这个实验该怎样设计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意图解析】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遵循课标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通过讨论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
5.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加之启发。
6.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设计?学生分享。老师请其他小组对他们的设计进行补充。(提示学生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预设学生回答:拿两个烧杯,一个杯子中加入冷水,一个杯子加入同样多的热水,再向两个杯子里面加入同样多的盐,进行搅拌,看哪一个溶解得快。)
7.在实验时,我们可以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盐,通过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得更快。我们之所以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是因为在刚刚的假设中,我们提出了水的多少,盐的多少都可能会影响溶解的程度。那么为了判断温度是否对溶解快慢有影响,我们就要保证其他任何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在实验中,温度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因素,我们叫可变因素,其他像水的体积,盐的质量都是不可以改变的变量,我们叫它不可变因素;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组组成的,通过对比来得出结论的实验我们叫做对比实验。(板书:对比实验))
8.在实验之前,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哪些注意事项?
9.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用课件展示。(1)提醒学生用热水时注意安全,避免烫到。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每个烧杯中的水量都是100毫升。(2)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每一包盐都是相同的,要同时往两个烧杯中放盐。(3)在实验中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记录好实验记录单。
10.进行实验。教师到各组进行辅导。
11.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以及结论。(板书结论)
【意图解析】通过“盐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开始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中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
12.同学们在刚刚的实验中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决定每人奖励一块奶片,但怎么吃奶片老师有要求:先含在嘴里慢慢品尝……现在看谁吃得快!指名学生提问:你怎么吃得这么快呢?(预设学生回答:我把奶片咬碎了,奶片很快就化了。)
13.同学们你受到什么启发了?如果我们在相同体积的水里放入相同质量的盐,一种盐颗粒大,一种盐颗粒小,哪种盐溶解得速度快?(预设学生回答:颗粒小的。)
14.现在谁能说一说,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预设学生回答:搅拌,加热,研碎。)(板书)
【意图解析】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是前后联系的,之前让学生猜测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教师开课时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实验验证已经揭示出两点:搅拌和温度。吃糖的小游戏巧妙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揭示出“颗粒大小”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之一,最后得以总结出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三个因素,体现出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1.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越快。那么100毫升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克盐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想知道100毫升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克盐,这个实验应该怎样设计?
2.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预设学生回答:往100毫升水中不断的加盐,直到盐不能溶解为止。)
3.你怎么知道你一共加了多少盐?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1克量勺(演示使用方法)在实验时我们可以每次加入1克盐,(刚开始可以多加入几克盐后再搅拌)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就停止加盐。这时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加入了几克盐。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时所加的那次不可以计算在内。
4.现在实验方法我们已经明确。那么这个方法除了能够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的盐之外,能不能测量出其他物质的溶解量呢?能不能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呢?学生分两大组分别研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和糖。(教师指导“加糖组”学生合理使用5克量勺和1克量勺进行研究以节省时间)
5.学生进行实验。(对每次加盐和糖的量,教师要进行点拨,关注学生的实验进程)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预设学生回答: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的盐,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208克糖。)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要告诉学生,因为有各种各样因素的不同,例如水温,因此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一点差异是正常的。
7.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板书)
8.请大家观察我们烧杯中沉在杯底的盐和糖,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续溶解呢?
9.学生进行思考汇报。(预设学生回答:可以通过加热、加水等方法让它继续溶解。)
【意图解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的必要的科学经验积累。承接上一个实验,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预设学生回答:我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我知道了盐的溶解量 …… )
2.播放视频:《死海》
3.布置作业:准备一杯盐水和一杯淡水,将鸡蛋放到里面,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00毫升水中能够溶解36克的盐,但是溶入水中的盐,怎样才能够把它分离出来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接着引出下节课的内容,体现科学学习中课程的连贯性。死海视频的呈现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将鸡蛋放入盐水中,也是对死海视频的解释,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第二课时
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加快盐在水里溶解的主要方法是(生答:加热、 搅拌)如果要溶解大块的奶片、冰糖等可溶物,还可以用到(生答:研碎)的方法。
2.有个叫小聪的好奇宝宝在家也做了把盐放进水里的实验,可不巧的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盐都用完了,妈妈炒菜时发现没盐了,爱动脑的小聪又想办法把盐从水里分离了出来,你能猜到小聪是怎么做的吗?(生试猜)
3.让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播放视频:海水晒盐)小组讨论分离盐的方法。那你们上节课溶解在水中的盐、白糖,也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吗?
4.揭示方法:把盐水、糖水刷在黑色卡纸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盐和糖。用黑纸因为它吸热快,能加快水分的蒸发,同时也便于观察上面白色的食盐颗粒。
5.生分组把浓盐水、浓白糖水刷在一张黑纸上(下课前观察交流)
【意图解析】用蒸发的方法分离盐和糖,等待实验结果需要时间,因此改变教材活动顺序先进行这个实验。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知道了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的物质。
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的盐水)这杯盐水,也可以直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干净的食盐吗?(生:不能)要怎么办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树叶、树枝这些不溶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分组操作,自制过滤器。阅读过滤的方法和步骤:①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给瓶盖打孔。②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过滤器。③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活动前要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如用剪刀要注意安全、剪下瓶口时要把边修平整,避免划伤等)。
4.自来水厂的水出水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播放视频:自来水厂工作的过程)
5.师生总结: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或者沉淀的方法。
【意图解析】自来水厂工作的视频有利学生构建起具体的科学概念,即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的物质。
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1.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蒸发和过滤的方法,你们还能说一说吗?
2.同学们,把盐放进水里,我们做了好多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
3.(观察黑色卡纸上是否有白色食盐颗粒,课后再继续观察)布置作业:将一根无叶树枝浸泡在一杯高浓度盐水里,制作一棵结晶树。
4.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满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你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让我们做个生活有心人,相信你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课后作业是用蒸发的方法提炼出盐的结晶体,科学课的结束不代表着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带着兴趣离开课堂比带着知识离开课堂更有意义。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对比试验
溶解
盐 水
搅拌、加热、研碎
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分离
不溶解:沙子与水 过滤(沉淀)
溶 解:盐与水 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