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首府:瑞金
材料一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已经威胁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蒋介石“围剿”红军
手令
蒋介石不顾国难,不顾民族大义,坚持反共策略,积极围剿红军。
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付红军?
1、背景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 至1933年
敌
我
10万
4万
毛泽东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年10月至
1934年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博古
李德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胜利
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失利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情况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想一想: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2.原因:
4.长征的经过:
(2)前期事件
(1)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突围西进
3.目的:
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一)战略转移——长征
1.背景: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都被红军粉粹。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三年不食湘江鱼,
河底遍尸体。
血染十里溪,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湘江
强渡乌江
攻克遵义
(2)前期事件
红军强渡乌江(油画)
乌江
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发源于贵州省境内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东南酉阳彭水,在重庆市涪陵注入长江。
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于地势高差大,切割强,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
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
(3)转折: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主要内容
意义
毛泽东
周恩来
张闻天
王稼祥
朱德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幼稚
成熟
这也是中共成立以来,第一次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议召开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严重受挫——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党内存在以李德为代表的“左”倾错误;
会议召开后:纠正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肯定了毛泽东
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集体,长征后期比较顺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过雪山草地
1、背景:
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
2、长征后期事件:
(1)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意义)。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意义)。
(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走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突破湘江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雪 山 忠 魂
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二、
过雪山草地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巧 渡 金 沙 江
飞夺泸定桥
看图说史
请你说说红军战士们是如何夺取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
爬雪山
长征故事会
你了解哪些红军长征故事,还记得小学课文《军需处长》吗?
过草地
水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人烟稀少,气候多变,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由于张国焘拒绝北上,另立中央,使得红四方面军不得不三次走过草地,受尽磨难。
长征故事会
想一想,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能够排除万难,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敌人的围追堵截
恶劣的自然环境(雪山/草地等)
食物药物短缺
气候恶劣等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标志)
长征胜利结束
2.会宁会师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全中国人民宣传了红军的主张;长征是播种机,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长征结束,新的革命形势就开始了。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小组探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5年1月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