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1864)
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我们中国需要割地+赔款,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重税收,加大对百姓的搜刮,官府经常抓交不起税费的百姓来毒打!
根本原因:列强侵略激化阶级矛盾
背景材料
加剧
外国侵略
阶级
矛盾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一.背景(原因)
洪秀全
广东花县人,参加科举考试4次,都落榜。
在《劝世良言》的启示下,创立“拜上帝会”,他认为自己就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拯救百姓,推翻“清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特点: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
得到农民兄弟的支持!
1851年初
洪秀全
广西桂平金田村
太平天国
起义地点
建号:
时间:
领导人:
金田起义
起义军:
太平军
天王
洪秀全
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萧朝贵
韦昌辉
冯云山
石达开
杨秀清
永安建制
太平天国在永安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封王
原因:列强侵略激化阶级矛盾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建权:永安建制—与清初步对峙
笔记
兴起
1、定都: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复原的天王府大殿
天王府模型
定都天京——正式与清对峙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核心内容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评价
革命性
(积极、进步)
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施。
落后性
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
它反映出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目的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意义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北伐失败,全军覆没;
西征取得重大胜利
结果
北伐、西征
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
制度:《天朝田亩制度》
脱离实际、未能实现
北伐:失败
西征:胜利
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全盛
笔记
影响
1856年天京事变
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
太平天国由兴盛走向衰败(转折点)
洪秀全
韦昌辉
杨秀清
石达开
诛杀
逼迫
处死
出走
损失惨重
洪仁玕
《资政新篇》
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内政改革。
挽救措施
1859《资政新篇》
编写者:
洪仁玕
时间
1859年
内容:
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些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未实施
积极:
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消极:
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追求,不利的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美国洋枪队
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的湘军
天平军
安庆陷落
抗击洋枪队
后期防御战
1864年天京陷落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天京陷落影响
1864年6月1日,天王府中愁去惨淡,洪秀全病重死去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失败原因:
①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
②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
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失败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影响
失败
事件: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制度:洪仁玕《资政新篇》——未实践
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
意义:对内反封建,对外反侵略
教训: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发展阶段
时间
1851
1852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全盛:北伐和西征
发展:永安建制
转折: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战1857—1863
失败:天京陷落
兴起:金田起义
{69C7853C-536D-4A76-A0AE-DD22124D55A5}
宗教集合群众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由盛转衰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天京陷落
拜上帝会
1.下列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永安建制 ②创立“拜上帝会” ③金田起义 ④定都天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B
2.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严惩外国侵略者
C.洪仁玕《资政新篇》
D.反对封建统治
C
3.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的领袖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华尔 D.洪秀全
D
4、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政权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