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9-20 14: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荆州市沙市六中 梁吴芬
【阅读教学设计】
21 桃 花 源 记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这是一个反复式教学设计。“理读”——感知课文内容,“赏读”——品析课文美点,“评读”——解读课文主题,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反复多遍学习课文,形成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理读:桃源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邑人(yì)
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绝境 叹惋 无论 不足
重 点 词: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诣太守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二、赏读:“桃源”之美
1.远观桃源——
(1)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2)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
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1)教师示范:桃源漫步
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2)教师提供其它角度,如“桃源送饭”“桃源耕田”“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等,学生也可自选角度。
(3)学生活动,并交流,内容可能有:
桃源作客:在桃花源,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刚进村口,就有一位青年男子前来问候,并热情相邀到他家吃午饭。说是没有什么好招待,但桌上摆满了大碗小碟,鸡、鸭、鱼、肉样样俱全,香味扑鼻而来;还有他家自酿的高粱酒,醇厚香浓。村里的人听说来了客人,全都聚到他家,围着我问这问那,那股子热情能把人融化!
桃源送饭:哦,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怪不得爸爸妈妈都不肯回家吃饭呢,原来人们都在可着劲儿比赛哪!柳枝轻拂、百花吐艳,这样的大好春光中,谁会不努力劳作呢!嗯,看来,今晚的晚饭我还得再加两个菜,好好地犒劳犒劳他们!
……
三、评读:桃源情结
1.评情节的虚与实。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从哪些地方要以看出来?
(1)示范:这的确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在叙述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处疑问:比如,故事模糊,文章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
(2)学生自己读课文,自由发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形成下列结论:
第二,神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但立即原路去找就再也找不着了,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第三,矛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
第四,完美,这里风景秀丽、宁静和谐、民风淳朴,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和平安定,这样一个温暖自足的完美胜地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以上种种,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神秘面纱,作者似乎是有意给读者留下这些破绽,来告诉人们,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罢了。
2.认识主题。
(1)陶渊明用诗样的笔触倾情描给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为什么又处处留疑?他想告诉人们什么?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作答。
(2)学生交流,形成以下内容。
桃花源只是陶渊明不满东晋统治和刘裕政权却又无力改变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设计而已。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由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发展到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看来,陶渊明“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对于生当乱世的陶渊明们而言,这理想又何尝不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呢?
(3)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备选创意]朗读课
创意说明:文言文的教学应着眼于一个“读”字,读得字正腔圆了,读得婉转流畅了,读得情景俱出了,字词也就清清楚楚了,文意也就明明白白了。本课就是以“朗读”作为主要学习手段而设计的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二、读——读得抑扬顺畅,读准下列字音,读顺下列句子。
检查生字: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邑人(yì)
教读句子: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三、读——读得文意清楚,读注释,读译文。
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
2.师生合作,教师读课文,学生读译文;遇到难句,则学生读课文,教师读译文。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绝境 叹惋 无论 不足
重 点 词: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诣太守
四、读——读得情景俱出,一边朗读一边讲析这样朗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桃花源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如“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要读得舒缓轻柔,令人向往,因为这句话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清澈的溪水,嫩绿的鲜草,粉红的桃花,微风拂过,花瓣从树上一片片洒落下来,那么纯净,那么浪漫,犹如人间仙境。
学生边读边说。
五、读——读得神采飞扬,假设自己就是陶渊明,边讲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边读课文句子来印证。
六、收束课文。
22 短 文 两 篇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课的创意是朗读活动的细节化设计,在朗读中积累、在朗读中比较、在朗读中评议、在朗读中品味,每一次朗读活动都注重细节,力求处理得细腻、过渡圆润。在琅琅书声中与大哲思想相亲,在琅琅书声中领悟字里行间的深长情味,在琅琅书声中记诵积累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是学习的别一种美丽境界。
教学步骤:
一、通读。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听读,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蕃(fán) 淤泥(yū) 洗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玩 鲜有闻(xiǎn)
3.重点教读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争读得通顺。
5.同桌之间赛读,相互听读。
二、译读。
1.借助课下注释,学生自译全文。
2.指名翻译课文,检查学习情况。
3.指导学生梳理词语。
重点文言词:蕃 濯 净植 亵玩 鲜有闻 宜乎众矣
4.指导学生归纳“之”字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作“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在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在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之”作代词,代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情况)
三、赏读。
1.听——听范读“予独爱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比——一部中国文学史随处可见莲的芳踪,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赞叹莲的袅娜,称许它的清纯,仰慕它的高洁,借它抒发思念,传递祝福……将下列写莲的句子和文中写莲的句子作一比较,说说写作的角度有何不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
师生交流:在周敦颐眼中,莲是君子的化身,所以他不赞“映日莲花”的美艳,不叙“采莲南塘秋”的盛况,不绘“点溪荷叶”的可爱,而是紧紧围绕“君子”二字来极力描写。为表现莲的君子之风,他写莲生长于淤泥之中但洁白无瑕,写莲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香清清淡淡沁人心脾。
3.议——说说周敦颐在莲身上所比赋的“君子之德”。
师生交流: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犹如君子方正质朴的优雅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是君子庄重的仪表。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让那些写莲的生物性的句子有了深厚的情味,也让莲从此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名。
4.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独”字怎么理解?
师生共同品析:“独”是与众不同,与陶渊明的“隐”不同,与世人的追名逐利也不同,一个“独”字表明了周敦颐在浊世中洁身自好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传达着对趋附权贵、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正是为了衬托自己既不同于陶氏的避隐于世,也不同于世人的随波逐流,是积极入世、卓然“独”立、“和而不同”的君子。
5. 读——这时的读,不仅要读得通顺,更要读出作者的情感。
(1)教师讲解,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节,满怀着喜爱和赞颂,语气坚定,语调略略上扬。
(2)教师示范读,学生学读。
(3)学生试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三个句子语调的抑扬。
(4)交流三个句子的读法。三个句子宜处理为“平调——平调——上扬调”,“花之君子者也”一句用上扬调突出莲花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
(5)教师提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个句子的句式特点,要求学生体会每句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6)学生交流对三个句子的理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平静地叙述陶渊明的寂寞,暗含着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的赞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反问句,像我一样欣赏莲花的又有谁呢?世风日下,高尚者孤独寂寞,作者的反问中有着深深的失望;同时,这一问亦有种骄傲蕴含其间,像我一样冰清玉洁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人何其少也!作者的超凡脱俗和高洁也跃然纸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感叹,世人对权势趋之若骛,为名利可赴汤蹈火,这世道让人有何办法?如果前一句还有作者的那孤芳自赏的清高,这一句就纯然是感慨,一种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慨叹。
(7)学生练习整段朗读,体会语气。
(8)优秀学生示范读,教读。
四、背读。
五、“材料穿插”美读《陋室铭》。
1.读出文章的音乐美(第一次穿插:骈文的知识及骈文的朗读)。
(1)学生试读,边读边用单竖线划出朗读节奏。
(2)全班齐读,教师听读。
(3)教师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教师点示文章语言的特点:大量使用骈句。
(5)指名读,其他同学感受文章的韵脚字: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6)男女生赛读,相互听读,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2.读出文章的层次美(第二次穿插《陋室铭》的评点)。
(1)下发本文的评点材料(评点材料略),学生自己阅读。
(2)根据评点材料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层:由山、水作比,引出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层:描写陋室环境宜人、来往人物高尚、主人情趣高雅。
第三层: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再次点明中心:只要品德高尚,则陋室不陋。
(3)男女生分层次朗读全文。
3.读出自己的感受(第三次穿插写作背景《气出来的〈陋室铭〉》)。
(1)这间“陋室”究竟怎样简陋?调动想像,描述“陋室”,然后交流。
(2)教师提供本文写作背景《气出来的〈陋室铭〉》。
(3)思考:面对“陋室”,作者却极力称赞它环境清幽、客人品格高尚、主人情趣高雅,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给你什么启示?(坦荡乐观、洁身自好)
(4)交流自己的座右铭,并试着把它改写成骈句。
4.背诵全文。
[备选创意]比读课
创意说明:两篇短文均是名篇,含蓄凝练,情味隽永。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将两篇文章比较着来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线条单纯,使课堂容量增加,使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这种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学法指导。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比较阅读两篇短文。
1.由学生自己发现两篇短文的不同点,教师点拨,明确两文各自的特点。
2.重点分析相同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衬托手法的运用。
(3)理想人格的追求。
(4)骈句的大量运用。
儒家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逆境中的刘禹锡和终身不达的周敦颐来说,自我的心灵完善就成为他们人生的意义,成为他们人生的全部追求,因此两篇文章虽题材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诵读两文,背诵两文。
23 核 舟 记
[实用教案]话题导读课
创意说明:本课的创意是:话题导读。即围绕文章的中心词“奇巧”二字设计若干话题,指导学生感知文意,欣赏核舟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奇特技艺、巧妙构思,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中积累知识增长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核舟图片,介绍核雕艺术。
核雕是以橄榄、桃子、胡桃,甚至樱桃的果核为材料雕刻而成的。雕成之后,或是浮雕、圆雕、通雕,外形上都能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通常是单独一件,系之以细绳或佩上座,悬挂或放在案头赏玩,此种镂刻技艺在明代达到高度水平。
擅长核雕的不止本课的王叔远。如明代的夏白眼,相传其在一颗橄榄核上,雕刻了十六个婴儿,每个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间,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九禽,飞走的姿态个个不同,被认为是“一代奇绝”。
清乾隆时期的陈祖章亦刻有核舟一艘,是以王叔远的作品为蓝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2.师生听读,关注下列生字的读音。
罔(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yòu)(jī)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矫(jiǎo)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诎(qū) 楫(jí) 壬戌(rén)(xū)篆(zhuàn)
3.杂然地高声朗读课文。
4.师生合作,齐读课文——师读首尾两段,生读中间三段。
5.借助课下注释,“自言自语”自译全文,即读一句原文,说一句译文。
6.老师检查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翻译。
径寸 因势象形 八分有奇 石青糁之 峨冠 卷端 卷末 两膝相比 绝类弥勒
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 椎髫仰面 船背稍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三、话题探究,体会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1.结合课文内容2、3段,用含有“虽……但”“虽……却”的转折句围绕“王叔远技艺精湛”这一话题说话。
(1)学生自读课文说自己的发现。如:
核舟虽仅“长约八分有奇”,但却雕了四扇窗户,而且窗户竟还能自由开合;
核舟虽“高可二黍许”,便却雕了船舱,还饰以箬篷,宛如真的船只;
核舟上的窗户虽小,上面却还刻有八个字;
小小核舟,虽长不盈寸,却刻了五个人;
核舟虽小,但‘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核舟虽小,但‘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的细微之处都表现出来了;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虽小,但人物的动作乃至服饰细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
……
(2)教师小结: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一是“奇”,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雕刻了那么多人物、物品和文字;二是“真”,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无一不细腻真切,小小的窗户竟还能开合、船舱上竟还真的饰以箬叶,所有物品应有尽有。这两点,大多数微雕艺人都能做到。但王叔远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工匠,还是匠心独具的微雕艺术家,这艘小小核舟就体现了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
(3)请学生讲述自己课前收集的苏轼游赤壁的故事或教师播放故事的音像资料。
2.围绕“王叔远独具匠心”这一话题,阅读课文中间三段,找出相关细节说话。
教师示范:王叔远巧妙地在窗户上刻上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借以点示“苏东坡游赤壁”这个故事。
学生交流的内容可能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可见王叔远善于用人物特征来点示人物;
“舟尾横卧一楫”,王叔远巧用道具暗示故事的环境,江面风平浪静,小船随波荡漾,又紧扣“大苏泛赤壁”之“泛舟”;
“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通过人物神态表现江面的宽阔平静,意境的旷远;
……
(5)教师小结:由此可见,王叔远是个有一定文学修养、富有想像力、能大胆创造、善具体生动地表现意境的雕刻艺术家。他被作者誉为“奇巧人”,的确当之无愧。
四、话题评说。课文说明“核舟”这一工艺品时,语言准确、精练、传神,试举例评说。
(1)教师示范:作者观察细致,用语恰如其分,用“约”“有奇”“许”等词准确说明了核舟的大小。
(2)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
“旁开”“右刻”“左刻”清楚明白地说明了窗户及其上刻字的情况;
“卷端”“卷末”“各微侧”,说明细致清晰;
“峨冠而多髯”,既形象又简洁,把东坡那特征性的外貌展现了出来;
“如有所语”“绝类弥勒”“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像来生动再现人物神态,使得人物个性鲜明;
“执”“抚”“指”“相比”既准确说明了人物的动作,又写出了东坡鲁直之间亲密的情谊。
“卧”“诎”“竖”“倚”等动词,准确再现了佛印的动作,展现出他的洒脱不羁的个性;
“椎髻仰面”人物特征神态俱出;
“视端容寂”,既画出了船工的悠然出神,又点示出旷远浩淼的意境;
……
(3)教师小结:作者在说明时,既准确又精练,第二段只用8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既生动又传神,既展现了一代文豪的闲情逸趣,又有大江泛舟的诗情画意,令读者读来宛如身临其境,有一种美的享受。
五、背诵课文二至四段。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本课的创意是在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读一读,译一译,感知课文内容;演一演,品一品,体会作者的语言;理一理,说一说,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匠心。学生“动”起来了,课文也就在他们心中“活”起来了。
教学步骤:
一、读读译译。
1.朗读课文,标记重点生字读音。
2.再读课文,读好重点句子节奏。
3.翻译课文,交流疑难句子翻译。
二、演演品品。
1.从课文三、四段中自选一节,和同学合作表演。
2.请小组代表表演,一人担任旁白,其他同学表演。
3.请表演小组的“小导演”谈体会,教师点示:作者的说明语言准确、明白,因而排练轻松。
4.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传神,小组内请表演最出色的同学谈体会。
5.要求将品析文字在课文旁作好批注。
三、理理说说。
1.展示核舟图片。
2.出示话题:王叔远如何表现“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细读课文,理出相关细节说话。
四、背背记记。
对手赛背课文二至四段。
24 大 道 之 行 也
[实用教案]多层次阅读
创意说明:这篇课文虽篇幅简短,但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文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因而本课的创意定为“多层次反复阅读”,每读一遍,就增加一定的厚度,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透,读厚。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礼记》及孔子的礼学思想。
二、朗读——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给下列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wù
2.教师教读,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每人读三遍。
4.指名学生读。
5.小组比赛读。
三、翻译——感知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独立试译课文。
2.师生合作,翻译全文。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或学生读课文,老师说译文。如
学生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师说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老师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学生说译文:“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提拔上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学生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老师说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
老师读“不独子其子”,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说出译文:“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
……
3.分析文章层次。
(1)全文共三层,用“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讲解朗读技巧:连读和读断。连读,即朗读同一层次的句子时,音断气不断;读断,即朗读时为了区分句子之间的层次,停顿换气。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后稍顿,“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句并列,一气连读。
第二层:根据句式特点可分为四组,每组句子连读,组与组之间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为一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一组,“男有分,女有归”一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一组。
(3)学生练习朗读。
(4)指名示范读。
4.师生共同归纳“大同社会”的特征。
(1)根据提示回答。
“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的
“大同社会”实行民主选举,即课文所说的
“大同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即
“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天下亲如一家,即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2)教师小结: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太平盛世。
四、比较——拓展课文。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教师示范: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可能有以下内容: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五、讨论——对话课文。
(1)教师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学生交流:你怎么看待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最好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谈。
学生交流的内容可能有:
我觉得这个“大同社会”只是孔子的一个理想而已。他和陶渊明一样,看到现实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他就很怀念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觉得那个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安定和平,比自己所处的时代好。
我也很希望生活在这个“大同社会”中,因为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太自私了,比如说果皮纸屑在外面就随手乱扔,在家里会不会呢?我敢担保不会。孔子在文中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我想,如果人们真的能做到“天下为公”,这个社会一定就是充满爱的世界了。
我觉得孔子的“大同社会”有一点体现了对人的人性化关怀。比如他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况是好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生活质量高,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开心、快乐。
……
(3)教师相机评点,鼓励学生和课文共鸣,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理由充足的质疑。最后,老师可以补充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孙中山与“天下为公”的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六、链接——走向课外。介绍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文字,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七、在琅琅背书声中收束全课。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本课的创意是以诵读作为全文主要的教学手段,整节课保证每位同学能够读课文十五遍以上,让学生把课文读得烂熟直至当堂背诵,再去理解这段文学的美好之处。这样读读讲讲书声琅琅的课堂,正是文言文学习美丽的回归。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朗读,纠正易错字,强调重点字。
3.教师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同桌相互听读。
5.全班齐读。
二、译读课文,要求:感知全文。
1.读课下注释。
2.自读自译,读一句,译一句,试译全文。
3.教师检查重点词句。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层次。
1.将全文依据“总——分——总”的思路分为三个层次。
2.分三个小组朗读课文。
3.教师教读各层句子之间的连读和读断。
4.学生自己练习朗读,体会句子内部的层次感。
四、品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1.就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节选取一句加以想像,如果你是其中的老人、青年或小孩,描述你的生活。
2.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相似之外。
3.概括大同社会的特征。
五、背诵课文。
1.小组内个人赛背。
2.小组之间赛背。
25 杜 甫 诗 三 首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课的教学创意为“一主两翼”——一个主题“认识杜甫”,“两翼”即对三首诗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望岳》和《春望》合并为一课时,用“比读法”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杜甫诗风的形成;将《石壕吏》单列为一个教学单元,用“演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改写和表演中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教学步骤:
一、导入:检查预习,让学生用“我所了解的杜甫”说话。
二、朗读两首诗。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教师听读,注意生字读音。
岱宗(dài) 决眦(zì) 簪(zān)
3.师生共同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
(1)教师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学生边读边实践。
(3)学生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朗读。
4.指导学生读好语调的抑扬变化。
(1)教师指导:“岱宗夫如何”升调,“齐鲁青未了”降调。注意了语调,就可以读得婉转动听。
(2)学生练习朗读。
5.分两个小组赛读两首诗,相互听读,并从节奏和语调两方面进行评点。
三、翻译两首诗。
1.师生合作译《望岳》。
(1)师示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即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2)学生试着说下面几句:
山腰间层出不穷的云气激荡着我的心胸,眺望那归巢的鸟儿隐入山谷以至眼眶都要迸裂;
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使它格外秀美,山峰高耸使得山南山北的阳光犹如被硕大无比的剪刀割断一般;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瞰众山会觉得都是那般渺小。
2.小组成员合作译《春望》,教师一旁答疑。
国都沦陷,城池破旧,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感伤时事花也落泪,怅恨离别鸟也心惊;
春深三月但战火不断,这时的一封家信真的胜过“万金”;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愁肠百结之时不觉挠头,白发脱落,几乎插不住簪子了。
四、比较两首诗。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望岳》写于历史上的“开元盛世”,此时诗人二十四五岁,正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诗人被安史判军俘获,但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后写此诗。此时诗人已经人到中年,妻儿俱在羌村老家。
2.指导学生抓住“望”字细读两首诗,发现两诗的不同点。
3.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随机点拨,形成以下内容。
(1)《望岳》之“望”是由远而近,由朝而暮由大略而细致,《春望》之“望”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
(2)《望岳》所“望”之景阔大雄伟,令人心神为之激荡,豪情满怀;《春望》所“望”之景满城残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3)《望岳》在“望”中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格调高昂,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春望》则通过“望”抒发了战火之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深沉抑郁,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
(4)教师小结: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杜甫的朝气和壮志、中年杜甫思亲爱国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变化是怎样在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和情感,更清晰地认识到“诗史”这一称誉的含义。
五、自读《石壕吏》,将它改编成一个小剧本。
1.自读课下注释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3.听范读一遍。
4.学生试着讲述课文大意。
5.指名复述全诗大意,教师稍作指导。
6.师生合作,将全诗改编成课本剧。
(1)教师出示《蚊子和狮子》课本剧剧本作为例文,介绍课本剧写法。
(2)师生共同进行课本剧写作实践。
例如“暮投石壕村”一句,先品析“暮”“村”二字。“暮”字可见天色已晚,“村”点明投宿的地点是一个小村庄。这两个字带给人很多联想,为什么到暮色苍茫时才投宿,而且还是投宿到一个小村庄?是附近城镇都已荡然而空、无处歇脚,直到暮色苍茫之时才发现一个小村庄?这两个字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据此,可将课本剧的背景文字改写为:
[幕启]
暮色四合的荒村。村子里一片死寂,看不到袅袅炊烟,听不到鸡鸣狗叫,整个村子一片死寂。村里的房屋低矮破旧,家家大门紧闭。偶有院子门敞开着的,院门却残破不堪,想必已经很久没有住人了。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全剧改编。
建议作如下分工:
第一节一位同学;
“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一位同学;
“室中更无人……犹得备晨炊”一位同学;
最后一节一位同学。
(4)全班交流,形成如下剧本(从各小组选取优秀剧本,向全班展示)。
第一幕
杜甫(上):(长吁一口气)终于有人家了!这兵荒马乱的,赶了一天的路连口水都没喝上,我来上前借宿一晚。(上前敲门)
杜甫:(高声叫道)有人吗?我是过路的,想借宿一晚行吗?
[半晌,门才“吱”地一声开了,探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脑袋,四下里望了一下,见确实只有杜甫一人,才将院门敞开。]
老翁:(摇摇头让座)唉,客官莫怪。这兵荒马乱的,天天有人来村里明拿暗抢,实在是被抢怕了。
[老妇端水上]
老妇:(热情地)客官赶路一天,一定饿了吧?来,先喝口水,待老身做点吃的,您将就着填个肚子吧。这年月,什么都被抢光了!也没什么好招待。
[晚餐后,杜甫和这一家人睡下]
……
六、自导自演,选取三个小组展示。
(1)课前自荐和语文科代表推荐相结合,推选三个小组分三幕表演全诗。
(2)三个优秀小组演出全剧。
(3)学生评选出优秀表演者,小组推荐优秀编剧人选。
(4)优秀表演者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优秀编剧谈自己对原作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提示杜甫正是因为胸怀忧国忧民之心,满怀赤诚地抒写现实,因而成就了自己。
七、收束全课。
[备选创意]杜甫作品朗诵会
创意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杜甫诗,对一位作者来说,这就犹如编者给他安排的个人专场,设计一节“杜甫作品朗诵会”,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他,深入地了解他,放声地吟咏他,不失为“用好教材”的作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复习曾经学过的杜甫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绝句》(江碧鸟逾白)《江南逢李龟年》《《出塞》(挽弓当挽强)《江畔独步寻花》
2.学习本课三首诗,了解大意,理解第一首和后两首诗风的差异。
3.教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制作课件。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汉》《旅夜书怀》《登楼》《登高》《蜀相》……
4.根据学生准备的篇目编排朗诵顺序,安排学生主持人。
二、朗诵会过程:
1.引子:“千秋诗圣——杜甫”,简介杜甫。
2.第一乐章:“青年才俊——一览众山小”,朗读篇目:《望岳》朗读VCD,学生朗读《出塞》
3.第二乐章:“诗穷而后工——记录历史的如椽巨笔”
“忧国忧民——直面现实时的真情”,朗读篇目:《兵车行》《石壕吏》VCD,学生朗读《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VCD
“乱世暂安——浣花草堂前的微笑”,朗读篇目:学生朗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VCD
4.尾声:“写诗——生命的存储方式”,朗读篇目:《登岳阳楼》《登高》《登楼》(师生齐诵)
5.结束语。师生共同小结,下课。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
【活动目的】
1.对中国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体验、感悟。
2.学会分工与合作,掌握一点研究方法,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受到高尚道德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熏陶,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积淀文化素养。
【活动准备】
1.亲密接触:请生物、美术、音乐老师配合,先分科进行准备。
(1)观荷,了解荷的栽培历史、生物特性及用途。
(2)画荷,自己亲手画荷花,传递自己眼中荷的神韵。
(3)咏荷,歌唱关于荷的歌曲,试着为咏荷的诗文谱曲。
2.踏破铁鞋:各尽所能,收集关于莲的诗、文、图等资料。
3.各领风骚: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探究小组,自定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角度(教师提供以下范例,学生可选用可自定):
莲与科学:莲的历史/莲的品种/莲的栽培/莲的用途/莲的分布/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千年古莲发芽之谜/莲生长繁殖特别快的原因/莲为何“香远益清”?/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科学道理/莲蓬为何长成平台状/莲是最早出现在世界上的开花植物之一吗?/莲花茎上为何长满小刺?/为莲产品撰写产品说明书/为莲产品的深加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莲与佛教:
(1)为什么莲花会成为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2)与佛教有关的含“莲”的典故:“步步生莲花”“拈花一笑”“拈花示众”
(3)在密宗佛修道场,莲花为何成为观想的对象?
(4)在佛教经典中,为何说“莲花已经自成一个庄严世界”?
(5)请你解释《哪吒传奇》中“哪吒再生”现象(哪吒剔除肉身还父母之恩,其师用莲组成他的身子,让他复活)。
莲与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象征着怎样的品格?寄托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文说明。
莲与生活:建筑物上莲花图案的象征意义/年画中的莲花图案有可寓意?/中国古代女子的小脚为何称“三寸金莲”?/入洞房时为何要向新娘抛撒莲子?/生活器具上为何采用莲花图案?
【活动过程】
1.老师指导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2.老师指导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课题——分解子课题——拟定课题方案——开题论证——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研究成果——交流展示成果
【活动结果展示】
主题:莲的魅力
第一部分:问荷(仿开心辞典开心答题)
第二部分:醉荷(主题:莲的形美;形式:莲的图片欣赏,网上下载的、自己拍摄的、绘制的,分“清水出芙蓉”荷花篇和“一一风荷举”荷叶篇)
第三部分:赏荷(主题:莲的神美;形式:莲的诗文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分“君子篇”“思念篇”“祝福篇”“佛教篇”)
第四部分:议荷(优秀论文展读)
【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定,授予优秀者“荷花仙子”或“荷花君子”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