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08 20: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9月8日12时49分在墨西哥沿岸近海(北纬15.05度,西经93.90度)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若此时在墨西哥湾海域有一艘海轮正在航行,在海轮上的人和在陆地上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
A.都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陆地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海洋上的人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回答3~4题。
3.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从下往上时的变化是(  )
A.均加快,且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
B.均加快,且纵波速度小于横波速度
C.均减慢,且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
D.均减慢,且纵波速度小于横波速度
4.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
A.a层内部
B.d层内部
C.c层内部
D.e层内部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5~7题。
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6.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7.从地壳到地心(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如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9.下列对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生命活动影响到的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
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爆发过三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水面海拔达2
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结合长白山天池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图中四个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于2018年1月15日再次喷发,火山灰直冲天空2
500米高处。读阿贡火山喷发图,回答3~4题。
3.火山喷发物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内核
4.本次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圈层有(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6.地球各圈层中(  )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①~④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内部圈层
B.③④属于外部圈层
C.②圈层密度最大
D.①②③④圈层之间有明显界限,不存在联系
8.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第二,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第三,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1)依据图甲,举例说明地球表层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的能量联系。
(2)依据图乙,指出地球表层在某一方面是不均一的,以说明地域分异的存在。
(3)地球表层的特点说明,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这些圈层之间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人民网北京2019年12月8日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8日21时31分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北纬36.31°,东经77.94°)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2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下图示意我国大陆部分的地壳等厚度线。读图,回答3~4题。
3.对我国大陆部分的地壳厚度表述准确的是(  )
A.变化趋势大体为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海南岛的地壳厚度大于台湾岛
C.我国大陆地壳厚度在地球大陆地壳厚度平均值以上
D.黄河流域地壳厚度的变化大于长江流域
4.关于a、b两地表述可能正确的是(  )
①a地地处四川盆地,地壳厚度约41千米
②a地地处横断山地,地壳厚度约45千米
③b地地处江汉平原,地壳厚度约37千米
④b地地处大别山,地壳厚度约39千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真实情景—生活情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为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
震级(M)
发震时刻(北京时间)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3.8
2019-12-0406:01:25
43.59°
89.20°
19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2.9
2019-12-0311:38:52
40.44°
114.54°
15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4
2019-12-0311:34:11
40.45°
114.55°
13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0
2019-12-0306:02:30
28.24°
100.64°
8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1)(多选)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
C.压力大,密度小
D.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
(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
(4)通常根据________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________。
(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解析: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纵波和横波经过莫霍界面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故选A。第2题,地震发生时,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稍后传到地表,陆地上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对海轮有影响的只能是纵波,故海轮上的人只感觉到上下颠簸。故选C。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f为莫霍界面,根据所学知识,地震波经过f界面从下往上时波速均减慢,且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C正确。故选C。第4题,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软流层的深度在80~400
km之间,即d层内部。故选B。
答案:3.C 4.B
5~7.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③是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④是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A错误;②为古登堡界面,③在②处完全消失,④在②处波速突然下降,B错误;①为莫霍界面,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增加,C错误;①②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虽然软流层呈熔融状态,但横波能通过,说明软流层物质接近固态,D正确。故选D。第6题,①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故选D。第7题,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A正确;波速先变大后变小,其中横波不能通过古登堡界面,D错误;内核温度高、密度大,B、C错误。故选A。
答案:5.D 6.D 7.A
8~9.解析:第8题,读图明确A、B、C三个圈层之间的关系,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其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故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选D。第9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圈层为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①正确;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厚度并不是最小的,②错误;质量最大的是岩石圈,③错误;不仅仅由生物组成,还包括其生存环境,④错误;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⑤正确。故选A。
答案:8.D 9.A
10~11.解析:第10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C正确。故选C。第11题,该地貌的形成说明了地球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地球内能、重力能和太阳辐射能,B正确,D错误;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错误。故选B。
答案:10.C 11.B
12~14.解析:第12题,①可提供水给③,①为水圈。水圈供水给生物圈,故③为生物圈。大气圈给生物圈供氧,故④为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故②为岩石圈。故选C。第13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落花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更护花”是指存在于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故选B。第14题,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故C正确。故选C。
答案:12.C 13.B 14.C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解析:第1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C正确。故选C。第2题,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地核,地壳厚度最小,C错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误。故选B。
答案:1.C 2.B
3~4.解析:第3题,火山喷发物是岩浆,岩浆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故选C。第4题,火山喷发,首先影响到的圈层是大气圈,然后随火山灰的沉降影响到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故选D。
答案:3.C 4.D
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A表示大气圈,B表示生物圈,C表示水圈,D表示地壳,E表示软流层之上固体岩石部分,E和F表示地幔,G表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由A、B、C组成,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包括D、E、F、G,B错误;地球软流层及地核等温度很高,远远高于外部圈层,C错误;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D正确。故选D。第6题,水圈由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大气圈是由水汽、杂质和干洁空气三大部分组成,B错误;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机勃勃,C错误;岩石圈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和莫霍界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不均,D错误。故选A。
答案:5.D 6.A
7~8.解析:第7题,读图,图中①是地壳、②是水圈、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②、③、④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圈层密度最大的是①圈层;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故选B。第8题,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①圈层的沙石,使用的钢筋等建材所需的矿石也是来自①圈层。故选A。
答案:7.B 8.A
9.解析:第(1)题,图甲表示地球外部圈层,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主要有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图中的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水的运动、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等的主要动力。体现了地球表层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的能量联系。第(2)题,图乙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球表层的地壳厚度是不均一的,有海洋和陆地的分异。在陆地上,地表高低起伏不同,地形海拔不同,地壳厚度也有差异。第(3)题,地球表层的特点说明,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答案:(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的水的运动(大气运动或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地形、海拔(高低起伏)不同(或海洋和陆地的分异)。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然环境
学科素养升级练
1~2.解析:第1题,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地幔位于地下33千米至2
900千米处,内核和外核构成地核,在地下2
900千米更深处,材料中的地震震源深度为82千米,应该位于地幔。故B项正确。第2题,地震波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后纵波先传到地表,横波随后到来,先出现上下颠簸后出现左右摇晃,故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主要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C项正确。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从我国大陆部分的地壳等厚度线可以看出,变化趋势大体为由西向东逐渐减小,A错误;图中无法判断台湾岛的地壳厚度,B错误;地球大陆地壳厚度平均为33千米,我国大陆地壳厚度在地球大陆地壳厚度平均值以上,C正确;黄河流域地壳厚度从66千米左右到36千米以下,长江流域地壳厚度从70千米左右到36千米以下,黄河流域地壳厚度的变化小于长江流域,D错误。故选C。第4题,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推断图中40答案:3.C 4.B
5.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A错误;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分为地幔和地核,B正确;地核压力大、密度大,C错误;横波在古登堡界面处完全消失,说明地核的外核可能为液态,D正确。第(2)题,表格中地震震源深度为8~19千米,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中。第(3)题,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需要在深度80~400千米处,地幔的上部添加软流层。第(4)题,我们很难直接观测地球内部结构,通常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横波一般导致建筑物水平晃动,而地震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因此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有关。第(5)题,学校和家庭应对地震灾害的建议有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
答案:(1)BD
(2)地壳
(3)在深度80~400千米处,地幔的上部添加软流层
(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5)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