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08 20: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并回答1~2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3~4题。
3.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4.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知识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5.大气中的固体尘埃主要集中在(  )
A.臭氧层
B.平流层
C.对流层
D.电离层
6.有关对流层所达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小于高纬度地区
B.夏季大于冬季
C.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
D.高原地区大于平原地区
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回答7~8题。
7.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
A.温度、密度、运动状况
B.温度、湿度、天气状况
C.纬度、海陆、温度
D.纬度、高度、能见度
8.图中字母a、b、c依次表示(  )
A.对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B.臭氧层、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对流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度地区厚度小于高纬度地区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流层上冷下热,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B.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
C.该层中的氧原子可大量吸收紫外线
D.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
℃~-60

1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航空飞行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②层大气(  )
A.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
B.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多发
C.人造卫星多在此运行
D.分布有臭氧层
14.与①层大气相比,③层大气(  )
A.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小
B.厚度更厚
C.密度更大
D.气压更低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工业革命后人类排放大量的氯氟烃,该物质会严重破坏(  )
A.对流层
B.电离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高层大气
4.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  )
A.气温下部高上部低,大气层的结构稳定
B.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的能见度好
C.大气易电离,利于保持与地面短波通讯
D.水汽含量多,尘埃少不容易成云致雨
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5~6题。
5.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  )
A.对流层底部
B.平流层顶部
C.高层大气
D.对流层顶部
6.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
800米高空,挡风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完成7~8题。
7.挡风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
A.平流层
B.臭氧层
C.对流层
D.高层大气
8.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可能有(  )
①被挡风玻璃砸伤 ②机内温度过低 ③飞机颠簸强烈
④太阳辐射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层和C层D处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的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
km处。根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1~2题。
1.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为(  )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
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
(真实情景—生活情境)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我们称逆温。下图为某地某时刻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海拔越高受地面影响越小,气温越低
B.②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出现逆温现象
C.③层中有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D.③层空气稀薄,无云雨现象
4.对流层出现逆温时,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B.抑制了①层空气的对流上升
C.增强了③层空气对流上升
D.阻挡了①层空气的水平运动
5.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面各题。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层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
(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________。(填字母)
(4)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________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5)某地区近地面气温32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  )
A.-100.8

B.-68.8

C.-132.8

D.-42.8

(6)图中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解析:第1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出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地区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靠近南极地区,受南极臭氧空洞影响形成当地的环境问题。故选B。第2题,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让地球上生物免受其伤害。故选A。
答案:1.B 2.A
3~4.解析:第3题,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故选C。第4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在近300年里增加了40%以上。故选D。
答案:3.C 4.D
5.解析:整个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C正确。故选C。
答案:C
6.解析:对流层所达到的高度与该地温度高低有关,近地面温度越高,对流层高度越高,所以低纬度地区应大于高纬度地区,A错误;同一地区夏季大于冬季,B正确;夏季沿海地区对流层高度小于内陆地区,冬季沿海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内陆反应,C错误;高原地区海拔高于平原地区,同纬度高原地区对流层高度应小于平原地区,D错误。故选B。
答案:B
7~8.解析:第7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A正确。故选A。第8题,从近地面向上,大气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D正确。故选D。
答案:7.A 8.D
9~10.解析:第9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①正确;由于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②正确;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③错误;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④正确。故选B。第10题,平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A错误;平流层大气能量来自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线,其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对流层气温受地面影响强,B正确,C错误;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对流层,D错误。故选B。
答案:9.B 10.B
11~12.解析:第1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A错误;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不同,B错误;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C错误。故选D。第12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变薄,A错误;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B错误;人类生活在对流层最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C正确;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航空飞行,D错误。故选C。
答案:11.D 12.C
13~14.解析:第13题,②层为平流层,随海拔上升气温升高,A错误;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对流层,B错误;人造卫星运行在高层大气,C错误;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D正确。故选D。第14题,①层为高层大气,③层为对流层。与高层大气相比,对流层密度大,厚度小,气压高,与人类活动关系更密切。故选C。
答案:13.D 14.C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氯氟烃会对臭氧起到分解作用,导致臭氧遭到破坏而减少,C正确。故选C。
答案:C
2~4.解析:第2题,图中Ⅰ层、Ⅱ层和Ⅲ层分别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在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所以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的中间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中间层到外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故选B。第3题,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的发生离不开成云致雨的两个必要物质:水汽和固体杂质,还要有显著的对流运动。对流层中集中了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且上冷下热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选A。第4题,平流层大气温度下低上高,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A错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B正确;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C错误;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故平流层水汽少,D错误。故选B。
答案:2.B 3.A 4.B
5~6.解析:第5题,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说明云分布在对流层;根据材料“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可知,飞机位于对流层顶部。故选D。第6题,“翻腾的云海”出现在对流层,这一层,由于近地面气温高,高空气温低,所以对流运动显著。故选A。
答案:5.D 6.A
7~8.解析:第7题,由材料信息可知飞机的挡风玻璃在脱落时飞机是在9
800米的高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因此可知该高度属于对流层,因此可知挡风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对流层的,C正确。故选C。第8题,“被挡风玻璃砸伤”几乎不是机长迫降面临的困难,①错误;当飞机的挡风玻璃脱落时为9
800米的高空,飞机内的温度是非常低的,机内温度过低是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②正确;挡风玻璃脱落,进入飞机内的湍急气流会使得飞机产生剧烈的颠簸,可知飞机颠簸强烈是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③正确;太阳辐射强和飞机的迫降没有关系,④错误。故选B。
答案:7.C 8.B
9.解析:据图可知,A、B、C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第(1)题,根据近地面的气温就可以做出判断:a曲线近地面气温在-50
℃,b在20
℃左右,c在50
℃左右,d接近100
℃。第(2)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水汽凝结形成的,在对流层有丰富的水汽和杂质,这是成云致雨的前提条件。其次,该层上冷下热,大气对流旺盛,水汽容易遇冷凝结。第(3)题,平流层由于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水汽、杂质少,故基本无云雨现象,大气的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第(4)题,在B层是臭氧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增温,在C层的D处,是氧原子等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增温。
答案:(1)b 近地面气温在20
℃左右 地面
(2)A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水汽和杂质多,容易成云致雨
(3)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4)相同点:都是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
不同点:前者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后者是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学科素养升级练
1~2.解析:第1题,空气中的水汽来自地面,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高度高,
离水汽源地远,空气稀薄,水汽少,因此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对流层。故选A。第2题,地球大气平均高度12千米左右以下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12千米左右至50千米左右处为平流层,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均高度50千米左右以上,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故选C。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①层随着海拔升高,受地面影响越小,气温越低,A正确;图示①②③层表示对流层,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D错误;而臭氧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B、C错误。故选A。第4题,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与逆温有关,不是因为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A错误;读图可知,当逆温现象出现时,②层空气温度上热下冷,大气层结构稳定,抑制了①层空气对流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B正确;近地面污染物主要在①层,②层出现逆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大,③层空气运动对污染物扩散影响不大,C错误;逆温主要是阻挡了空气对流运动,不会阻挡空气水平运动,D错误。故选B。
答案:3.A 4.B
5.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第(2)题,由上题可知,A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第(3)题,对流层的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第(4)题,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第(5)题,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通常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第(6)题,B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答案:(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3)A (4)电离 (5)B
(6)升高 该层有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