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3.3 海水的运动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3.3 海水的运动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08 20:1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海浪
1.下列有关海浪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B.海浪对海岸的堆积作用形成海蚀柱
C.海浪对人类毫无意义
D.海浪主要是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的
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
000万千瓦左右。据此回答2~3题。
2.利用波浪发电,其能量来源是(  )
A.天体引潮力
B.地球内部
C.太阳辐射
D.海洋生物
3.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海浪对海岸地貌的塑造影响不大
B.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C.我国沿海地区的波浪能都很丰富
D.海啸也是一种风浪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是由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岸发生的震级为9.2级的地震诱发的,死亡人数约为28万,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海啸。据此回答4~5题。
4.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A.印度洋洋底大地震
B.特大风暴潮
C.海平面上升
D.日、月对地球的引力
5.下列对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啸是海水的定期涨落现象
B.海啸是一种波速很快的巨浪,往往破坏力巨大
C.月球与太阳的引力是引起海啸的原动力
D.由地震引起的海啸,由于速度很快,很难准确预报
知识点二
潮汐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钱塘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
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据此完成6~7题。
6.钱塘江大潮属于(  )
A.潮汐
B.波浪
C.洋流
D.风暴潮
7.有关钱塘潮叙述错误的是(  )
A.它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B.有时会造成灾害
C.利用它通常一天可发两次电
D.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出现天文大潮
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随着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月相变化,依次出现的潮汐现象是(  )
A.大潮、小潮、大潮、小潮
B.大潮、大潮、小潮、小潮
C.小潮、大潮、小潮、大潮
D.小潮、大潮、大潮、小潮
9.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
①稻田灌溉 ②候潮进港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潮汐能代表的海洋能区别于其他海洋能的特点是(  )
①能量来自日、月的引力 ②具有规律的日变化 ③密度小 ④时空分布均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三
洋流
读图,完成11~12题。
11.影响图中航海路线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浪
B.距离
C.潮汐
D.洋流
12.航海途中,船员看到某处海域渔船众多,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示大洲是(  )
A.南美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欧洲
14.图示渔场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密切相关,则乙洋流(  )
A.自西流向东,为寒流
B.自东流向西,为寒流
C.自西流向东,为暖流
D.自东流向西,为暖流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现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在较深海底贝类的贝壳,同时看到远处海水总是在不停地起伏变化,近岸地区海水起伏变化更加明显。据此回答1~2题。
1.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波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2.下列海水运动的形式中,对人类破坏性最大的是(  )
A.风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下图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洋流对流经地区沿岸有(  )
A.增温增湿作用
B.降温减湿作用
C.增温减湿作用
D.降温增湿作用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运动,叫做洋流。据此完成5~6题。
5.受到洋流明显影响的是(  )
①海轮航速 ②海风风速 ③海陆分布 ④渔场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常见的海水运动形式是海浪,其主要成因是(  )
A.河水汇入
B.风力推动
C.海底滑坡
D.海水蒸发
下图示意我国港珠澳大桥位置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东、西人工岛建成后,涨潮时海水自南向北涌入东、西人工岛之间水域会使主航道(  )
A.流速减缓
B.水深增加
C.淤塞加剧
D.宽度变窄
8.轮船进出港时,宜选择
(  )
①进港时,选择涨潮时 ②进港时,选择落潮时 ③出港时,选择涨潮时 ④出港时,选择落潮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大陆西侧洋流所在的大洋是______洋,东侧洋流所在的大洋是______洋。
(2)澳大利亚大陆西侧洋流的性质是________,简述判断依据。
(3)在澳大利亚大陆东侧洋流所在海域画两条过洋流的等温线,分别标注t1和t2,其温度值关系为t1>t2,以示意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4)描述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海水污染扩散的方向,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真实情景—生活情境)下图表示我国某港口潮高2018年4月24日(农历初九)的潮汐表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日,具备进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从停泊海域起航进港,相对合理的时间安排是(  )
A.2时
B.6

C.10时
D.16

2.该港口可停靠的最大吨位船舶,进港日期较为合理的是(  )
A.4月24日
B.4月27日
C.5月2日
D.5月5日
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等水温线数值分布及弯曲情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B.乙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C.甲图所示洋流为暖流
D.乙图所示洋流为寒流
4.下列关于甲、乙两图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图所示海域的船只由北向南航行会加快速度
B.乙图所示海域的船只由北向南航行会节约燃料
C.甲图所示洋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高纬度
D.乙图所示洋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高纬度
5.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海域波浪能密度大小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海水运动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海浪、潮汐、洋流三种。海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形成海蚀柱。波浪能已被人类开发利用。海浪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故选A。
答案:A
2~3.解析:第2题,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所以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故选C。第3题,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A错误;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B正确;我国沿海地区的波浪能并不是都丰富,C错误;海啸是海底地震引发的海水波动,不是风浪,D错误。故选B。
答案:2.C 3.B
4~5.解析:第4题,海啸可能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原因引发的,印度洋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印度洋洋底大地震。故选A。第5题,海水的定期涨落现象是潮汐,A错误;海啸速度很快,是一种灾害性海浪,往往破坏力巨大,B正确;月球与太阳的引力是引发潮汐的原动力,C错误;由地震引发的海啸,尽管速度很快,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更快,故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报,D错误。故选B。
答案:4.A 5.B
6~7.解析:第6题,钱塘江大潮是因为受到地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形成的潮汐现象,A正确。故选A。第7题,每年农历8月18前后的天文大潮,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潮,因此是一种旅游资源,A正确;但是也可能会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是一种自然灾害,B正确;地球自转一天海水涨潮落潮各两次,涨潮和落潮都可发电,因此利用它一天可发4次电,C错误,符合题意;月球的公转周期为1个月,故每月出现两次大潮时,分别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D正确。故选C。
答案:6.A 7.C
8~9.解析:第8题,新月和满月时,日、地、月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叠加出现大潮;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日、地、月三者以地球为顶点,日地和地月连线垂直,引潮力相互抵消,为小潮。故选A。第9题,海水盐度高,不能直接灌溉水稻,①错误。故选B。
答案:8.A 9.B
10.解析:潮汐能是从海水的昼夜涨落中获得的能量,能量来自日、月的引力,①正确;潮汐能具有规律的日变化,②正确;潮汐能比较集中,密度大,③错误;有日变化和月周期变化,时空分布不均匀,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11~12.解析:第11题,海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洋流对海洋航运影响较大,顺着洋流航行速度快,反之速度较慢。由图可知,图中航海路线是顺洋流航行,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故选D。
第12题,寒暖流交汇会引起海水搅动,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至海洋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饵料,而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因此有利于渔场的形成。由图可知,乙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形成著名渔场——北海道渔场。故选B。
答案:11.D 12.B
13~14.解析:第13题,由图中的经纬度以及海陆分布的信息可知,该大洲为非洲,B正确。故选B。第14题,读图可知,丙洋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属于暖流,乙洋流与丙洋流在非洲大陆南端交汇,形成渔场;该渔场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故乙洋流是为寒流,其流向为自西向东流。故选A。
答案:13.B 14.A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解析:第1题,波浪是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起伏运动;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海水总是在不停地起伏变化”可以判断为波浪。故选A。第2题,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能够摧毁堤岸,淹没陆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破坏力极大。故选B。
答案:1.A 2.B
3~4.解析:第3题,④处有寒暖流交汇,可能形成大渔场,D正确。故选D。第4题,③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属于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正确。故选A。
答案:3.D 4.A
5~6.解析:第5题,顺着洋流航行,航速快,逆着洋流航行,航速慢,①正确;海风风速不受洋流影响②错误;海陆分布与洋流关系不大,③错误;在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处容易形成渔场,④正确。故选C。第6题,海浪是在风力推动下形成的,B项正确。故选B。
答案:5.C 6.B
7~8.解析:第7题,东、西人工岛建成后,涨潮时海水自南向北涌入东、西人工岛之间水域,两岛与主航道之间的狭管效应会导致流速加大,下切作用加强,这会使主航道流速加快,宽度变大,淤塞减弱,水深增加。故选B。第8题,进港时,选择涨潮时,海水水位升高,有利于轮船进港,①正确;出港时,选择落潮时,有利于轮船出港,④正确。故选C。
答案:7.B 8.C
9.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澳大利亚西侧所在的大洋是印度洋,其东侧为太平洋。第(2)题,读图可知,澳大利亚西侧的洋流是从高纬度地带流向低纬度地带的,因此可知其为寒流。第(3)题,读图可知,澳大利亚东侧的洋流为暖流,那么t1和t2大致是平行的,t1在t2的北部,且二者在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的地方向南凸出。第(4)题,澳大利亚东海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分布,因此可知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海水污染扩散的方向是向南和向东扩散的,其影响因素是洋流因素。
答案:(1)印度 
太平
(2)寒流 洋流由纬度较高海域流向纬度较低海域。
(3)绘图略。t1位于t2的北面,这两条等温线向南弯曲。(要求画对t1与t2的位置关系,画对经过洋流处等温线的弯曲)
(4)向东、南扩散(由近岸向海洋扩散)。洋流。
学科素养升级练
1~2.解析:第1题,海洋的潮汐对于乘潮进港和乘潮出港的船舶靠泊和离泊作业影响很大,必须准确把握高潮位的时间进行靠泊和离泊作业,快速接卸减少船舶吃水,一般情况,将会选择高潮时,靠泊作业,增加助航的力度,结合上表判断,2时,高潮的水位较高,2~4点潮高升高最有利于这艘船舶要进港卸货。故选A。第2题,天文大潮是指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即朔和望时)之潮。由于海洋的滞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一般情况,最大吨位船舶进港靠泊作业,最好选择大潮时靠泊作业,这样海水有足够的吃水深度。由题干可知2018年4月24日为农历初九,那么4月27日为农历十二,5月2日为农历十七,5月5日为农历二十。故选C。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甲图所示区域水温越往北越低,位于北半球,A正确;乙图所示区域越往南水温越低,位于南半球,B错误;甲图中洋流由水温较低海域流向水温较高海域,为寒流,C错误;乙图中洋流由水温较高海域流向水温较低海域,为暖流,D错误。故选A。第4题,甲、乙两图中的洋流都是由北向南流动,船只由北向南航行是顺洋流航行,可加快航行速度,节约燃料,A、B正确;甲图所示洋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低纬度,C错误,符合题意;乙图所示洋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高纬度,D正确。故选C。
答案:3.A 4.C
5.解析:第(1)题,从图示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析,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而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第(2)题,从波浪能利用范围分析,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且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电的地点较多;从波浪能的性质分析,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利用可以改善环境;从利用技术分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且发电成本高。
答案:(1)差异: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原因: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
(2)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电的地点较多;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发电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