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象灾害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洪涝灾害
2015年5月,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持续遭受洪涝灾害。据此回答1~2题。
1.南方多地发生洪灾的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③农业用水少 ④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长江干流易发生大洪水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人口、城市密集
B.支流众多,河道弯曲
C.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十年就有九年荒。”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家家户户屯满粮。”读下图,回答3~4题。
3.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是( )
A.洪涝—6、7月
B.洪涝—7、8月
C.干旱—4、5月
D.台风—7、8月
4.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得益于( )
A.气候变暖
B.红壤的改良
C.大量施用化肥
D.大力兴修水利
知识点二
干旱灾害
读右图,回答5~6题。
5.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风暴潮
C.干旱 D.盐渍化
6.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7~8题。
7.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8.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知识点三
台风灾害
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读下图“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1981~2010年)”。回答9~11题。
9.据图可知( )
A.台风只在夏秋季节才会形成
B.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C.我国全年各地均会受到台风影响
D.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少
10.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
B.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
C.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
D.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
11.
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 ③出行建议乘坐飞机 ④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 ⑤农田夜间防御霜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知识点四
寒潮灾害
市气象台2019年11月23日16时45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24日北京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将下降10
℃左右,24日白天有4、5级偏北风,阵风7级,夜间最低气温降至-5
℃左右,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12~14题。
12.市气象台界定寒潮的标准主要有( )
①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以下 ②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③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
℃以上 ④最低气温下降到4
℃以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寒潮主要发生在(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②深秋到初春 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④夏秋季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影响我国的寒潮( )
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暴雪
D.洪涝
2.图中M市易发生上述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台风多发
B.夏季暴雨集中
C.潮水顶托,下泄迟缓
D.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鼠灾
C.寒潮
D.风暴潮
4.上述自然灾害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
A.阻碍交通
B.能源紧张
C.农业受损
D.减少病虫害
5.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
A.春夏多,秋冬少
B.内陆重,沿海少
C.春夏少,秋冬多
D.沿海重,南方重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6~8题。
6.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A.干旱 B.洪涝 C.冻害 D.冰雹
7.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①春季多阴雨 ②冷空气势力强大 ③农事活动较早
④梅雨提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贵州的少数民族一般择水而居,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财富。贵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
240
mm,降水在4~10月,但是据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统计,贵州旱灾频繁,缺水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下图为贵州省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1)贵州省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农业缺水严重,旱灾频繁。分析贵州省旱灾频发的原因。
(2)贵州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分析水资源短缺给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低温冻害发生频次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P区域低温冻害高发,主要是因为( )
A.纬度较高,冷气团势力较强大
B.地势较高,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C.冷空气南下时受地形阻挡并在此堆积
D.其西侧高大山地对冷空气有明显阻挡
2.我国受低温冻害影响较严重的季节是( )
A.初春
B.夏末
C.初秋
D.隆冬
下图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相关。据此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B.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少
C.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少
D.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4.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少
B.②地区干燥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C.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D.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5.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域。(至少写出三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
(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第一节
气象灾害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持续的强降雨是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同时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加剧了洪涝危害,②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2.解析:长江干流易发生大洪水,与河道特征、支流分布状况,流域内的地形和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C正确。故选C。
答案:C
3.解析:读图,从自然角度看,该地河网稠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是洪涝。该地位于江淮平原地区,受台风影响小。6、7月是梅雨季节,降水多,此时容易出现洪涝。故选A。
答案:A
4.解析: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得益于大力兴修水利,治理了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
答案:D
5.解析: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因长期无降水,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故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干旱,C正确。故选C。
答案:C
6.解析: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B正确。故选B。
答案:B
7.解析:图示该自然灾害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范围广大,出现频次高,应为旱灾。故选A。
答案:A
8.解析:甲地为华北平原,春旱(3、4、5月)较严重;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7、8月份受伏旱影响,易出现旱灾。故选B。
答案:B
9.解析:由图可知,夏秋季生成台风个数多,登录个数也多,这两个季节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B正确;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形成,春季也有,A错误;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C错误;夏季台风生成和登录个数都多,D错误。故选B。
答案:B
10.解析: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D正确;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不是损失,A错误;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洪涝灾害,B错误;台风造成的翻江倒海不是鱼群聚集的原因,C错误。故选D。
答案:D
11.解析: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加强监测和预报,以降低损失,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等,B正确;台风天气不宜乘飞机,乘飞机也不能预防台风灾害,农田夜间防御霜冻与寒潮有关,与台风无关。故选B。
答案:B
12.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可知,市气象台界定寒潮的标准主要有“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
℃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
℃以下”,可知②③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1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可知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14.解析:影响我国的寒潮是自北向南或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A、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B正确;影响我国的寒潮对青藏高原地区影响不明显,D错误。故选B。
答案: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滑坡、泥石流为地质灾害,A、B错误;该地纬度较低,暴雪灾害不易发生,C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洪涝灾害多发,D正确。故选D。
答案:D
2.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暴雨集中,洪涝灾害多发,B正确;该地夏秋季节多台风,A错误;潮水顶托、下泄迟缓及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是该地发生洪涝灾害的次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答案:B
3.解析: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为寒潮,C正确。故选C。
答案:C
4.解析: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着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低温冻害能减少病虫灾害,这是寒潮带来的良性影响,D正确。故选D。
答案:D
5.解析: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D正确。故选D。
答案:D
6.解析:读图可知,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都有干旱发生,相对冰雹、洪涝和冻害而言,干旱在我国的分布是最广泛的,A正确。故选A。
答案:A
7.解析: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春季雨带移到该地,多阴雨天气,会出现低温的状况,①正确;若冷空气的势力强大,会对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产生低温冻害影响,②正确;农事活动较早,属于人类活动,③错误;我国的梅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8.解析:图中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B不可取,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9.解析:第(1)题,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和年变化大,会导致旱涝灾害频繁;从图文材料中可以看出,贵州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在1
000米以上的地区占比较大,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地表储水能力差;结合所学知识,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显著,溶洞多,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难以储水;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但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第(2)题,水源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农作物缺水死亡,农业减产;水资源短缺,使种植业的范围减少,畜牧业范围增加(或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会促进节水农业的推广,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致使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答案:(1)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下多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难以储水(或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快,存留时间短);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2)农作物因缺水枯萎死亡,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耐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或种植业范围缩小,畜牧业范围扩大);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提高了生产成本;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低温冻害主要是由气温的异常变化造成的。图中的P区域处于三山夹峙地带,向北敞开,东西两侧山脉为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南侧山脉为东西走向,阻挡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在此堆积,致使该区域低温冻害高发,C正确。故选C。
答案:C
2.解析:初春和深秋是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初始和末尾,发生低温冻害时,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A正确。故选A。
答案:A
3.解析:由图中年干旱旬数等值线分布可知,由东南向西北数值逐渐增大;在洛阳市的西南部有两个高值中心,一个低值中心。故选D。
答案:D
4.解析: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说明该地区较湿润,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A错误;②地区位于背风坡,故降水比①地区少,干燥度也高,B错误;③地区等值线向西北增大,是由于该地区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逐渐减小,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山地的南坡,干燥度低,在山地的北坡,干燥度高,说明在山地的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在北坡正好相反,故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D正确。故选D。
答案:D
5.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寒潮出现的次数,可找出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域。第(2)题,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带来的丰沛降水能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利于农业生产。第(3)题,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大山脉,受东西走向高大山脉的阻挡,寒潮很难深入西部地区,故西部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2)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