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6.2 地质灾害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6.2 地质灾害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08 20: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地震
1.世界上约80%的地震分布在(  )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东非火山带
C.环太平洋地震带
D.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2.下列词语能准确表达地震对山区地表形态改变的是(  )
A.水滴石穿
B.沧海桑田
C.积土成山
D.山崩地裂
3.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4.2018年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为4级。材料中的“4.8级”和“震度”分别指的是(  )
A.震级、烈度
B.烈度、震级
C.震级、震级
D.烈度、烈度
5.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读“等震线图”,回答6~7题。
6.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震源
B.是震中
C.烈度最小
D.震级最大
7.若甲地为震中,则(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地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知识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下图为2019年“十一”假期,平谷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谷“朱大路”拍摄的景观照片。读图,回答第8题。
8.图中工程措施主要预防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洪涝灾害
C.滑坡灾害
D.泥石流灾害
读下列某地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下图示意某高中学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野外考察时拍摄到的“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景观。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12.该类型灾害
(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19年7月28日9时至29日15时,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普降暴雨,强降雨致甘洛县部分区域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交通、通讯、电力中断。下图为“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  )
A.湖南
B.四川
C.青海
D.黑龙江
14.在易发生上述灾害的地区修建道路时,设计者应注意(  )
A.驱散乌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B.大量开挖坡脚,增加道路宽度
C.发射卫星及时检测危害,进行卫星导航
D.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日本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近百年来,5级以上地震发生100余次,强烈地震约每3年1次,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地震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为群岛国家
B.位于板块交界处
C.受洋流影响
D.喀斯特地貌广布
2.地震灾害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有(  )
A.台风
B.寒潮
C.滑坡
D.火灾
地震灾害往往会链发其他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其影响。下图为地质灾害链发示意图。据此回答第3题。
3.
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A.泥石流、滑坡、地质、崩塌
B.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
C.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持续40多分钟,雨量达97毫米,引发特大泥石流。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A.地形平坦,多为平原
B.地势起伏大,多暴雨,降水集中
C.地质基础稳定,断层较少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地表结构
5.可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措施有(  )
A.将居民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
B.完全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
C.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D.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据此完成6~7题。
6.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
人员财产损失

8月6日16:30
6.5级
12
km
高山峡谷
稀疏


10月17日21:49
6.6级
5
km
丘陵为主
茂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多地震的原因。
(2)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泥石流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真实情境—学术情境)易贡湖位于西藏东南易贡藏布河下游,湖面海拔2
200米,它是在1990年一场特大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河谷形成的。2000年4月9日当地发生了一个重大地理事件。该事件后的几个月内,易贡湖水位经历了明显波动后最终趋于平稳。下图为“易贡湖遥感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易贡湖的重大地理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地震
B.火山
C.泥石流
D.雪崩
2.在此次事件中,易贡湖水位的变化过程是(  )
A.一直上升
B.先上升,后趋于平稳
C.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平稳
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多集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1
600~3
500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25%~40%。下图示意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
对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海拔约2
500米以下,以塌方、暴雨型泥石流和冬季雪崩为主
②海拔约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
③海拔约3
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
④天山北坡洪灾主要分布在2
000米以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影响天山北坡2
500米以下、2
500~3
500米自然灾害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地形 降水
B.地形 气温
C.降水 气温
D.气温 降水
5.推测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的现象。火山喷发物质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一是气体产物,火山喷出的气体最常见的是水蒸气,此外还有CO2、CO、HCl、NH3等。二是液体产物,即熔岩。一般温度介于摄氏700度至1
200度之间,可流到数里以外后才冷却成为火山岩。三是固体产物,有拳头般大小到几吨的火山弹,也有细小的火山碎屑火山灰。
2019年12月9日,新西兰怀特岛火山喷发。当日造成5人死亡,20多人失踪。
(1)说出新西兰多火山的原因。
(2)简述怀特岛火山喷发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3)试述对火山灾害应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其中8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C正确。故选C。
答案:C
2.解析:A、B、C项分别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D项属于地震对山区地表形态的改变。故选D。
答案:D
3.解析: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B正确。故选B。
答案:B
4.解析:材料中的“4.8级”指的是震级,“震度”指的是破坏程度,即烈度,A正确
。故选A。
答案:A
5.解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有若干个,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就越小。故选D。
答案:D
6.解析:图中a、b、c为等震线,据三条线的形状和位置可知,甲地为震中,烈度应该较大。震源在地面以下,而甲地位置无法判断。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故选B。
答案:B
7.解析:若甲地为震中,则烈度a>b>c,A错误;图中①处受到的破坏程度大于②③两处,B错误;①处距离震中近,应该比②处更早感觉到地震,C错误;甲处位于震中,且位于等震线的中心,为烈度最高的地区,D正确。故选D。
答案:D
8.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工程措施为护坡工程,对坡面起到加固作用,是为了避免斜坡上的土体滑落,主要预防的是滑坡灾害。故选C。
答案:C
9.解析:该地夏季滑坡、泥石流多发,说明该地地形崎岖,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①④正确;该地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少,②错误;地表基岩广布与滑坡、泥石流多发无关,③错误。故选D。
答案:D
10.解析:防治泥石流和滑坡应该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分析,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及修建护坡工程,①③正确;修建水利工程、清除河道淤泥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②④错误。故选D。
答案:D
11.解析:读图可看出,该灾害是山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整体滑落,阻塞了道路,该灾害类型应为滑坡。故选C。
答案:C
12.解析:滑坡多发生在山区,A错误;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夏季,冬季发生很少,B错误;成因与人们破坏山坡植被、不合理活动损坏山体结构有关,C错误;滑坡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故选D。
答案:D
13.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藏。故选B。
答案:B
14.解析:在易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区修建道路时,设计者应注意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D正确。故选D。
答案: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日本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B正确。故选B。
答案:B
2.解析:台风、寒潮、火灾不是地质灾害,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C正确。故选C。
答案:C
3.解析:地震导致崩塌与滑坡,暴雨也会诱发崩塌与滑坡,崩塌和滑坡形成的松散物质在暴雨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滑坡形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综上所述,甲乙丙丁依次为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C正确。故选C。
答案:C
4.解析:泥石流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A错误;舟曲特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地势起伏大,多暴雨,降水集中,B正确;泥石流发生地区地质基础不稳定,断层较多,岩石破碎,松散堆积物多,C错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地表结构不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故选B。
答案:B
5.解析:将居民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可减少泥石流造成的损失,但不能减少泥石流灾害,A错误;完全禁止采矿是不现实的,会阻碍经济发展,B错误;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可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C正确;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可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减少泥石流灾害不起作用,D错误。故选C。
答案:C
6.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强烈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震中是一场地震中人员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地区,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最多。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距离震中最近,等震线数值较大,比丙处居民点多,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最多。故选A。
答案:A
7.解析: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困难;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丙地与其他几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据此分析,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D。
答案:D
8.解析: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为中南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易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第(2)题,甲地位于高山峡谷,地震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滑坡及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分析:从地形看,甲地位于高山峡谷区,坡度大,岩体不稳定;从植被条件看,该地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易导致滑落;从降水条件看,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正值雨季,降水较多,易发生泥石流。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2000年4月9日,易贡地区发生特大崩塌型泥石流形成堰塞坝,C正确。故选C。
答案:C
2.解析:下滑的岩石土体阻挡了河水向前流动,形成堰塞湖。一开始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当湖水满了之后,就冲垮了岩体土体形成的大坝,大量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流两岸造成严重的损失,湖泊也消失了。故选D。
答案:D
3.解析:读图可知,海拔约2
500米以下,以暴雨型洪灾、塌方、暴雨型泥石流为主,①错误;海拔约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②正确;海拔约3
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③正确;天山北坡洪灾主要分布在4
000米以下,④错误。故选C。
答案:C
4.解析:读图可知,海拔约2
500米以下,以暴雨型洪灾、塌方、暴雨型泥石流为主,主要受降水影响;海拔约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主要受气温影响,C正确。故选C。
答案:C
5.解析:天山北坡的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引发暴雨型泥石流;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易引发冰川融雪型泥石流。因此,天山北坡泥石流夏季多发,B正确。故选B。
答案:B
6.解析:第(1)题,新西兰多火山地震的成因主要从板块运动方面分析,该地处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薄弱带,所以多火山。第(2)题,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从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分析。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会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会引发地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等。火山喷发的高温岩浆直接摧毁森林植被;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火山喷发喷出的酸性气体形成酸雨,危害植物生长,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第(3)题,对于火山灾害首先在其多发区减少人类活动如重要的工程、城镇、村落尽可能远离危险区;完善预警设施,制定应急预案,减少灾害损失;采用工程措施,阻挡或改变熔岩流的方向,减少灾害损失;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答案:(1)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薄弱,易发生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会产生炙热的熔岩浆和大量的火山灰,熔岩流会淹没城市、村庄和农田;引起森林火灾;火山灰会污染空气,影响人的呼吸;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会产生酸雨等。
(3)城镇和重要工程设施避开火山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在火山喷发前,进行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阻挡或疏通熔岩流,改变其流动方向或聚集场所,减少灾害损失;消除火山洪水、火山泥石流等隐患,预防间接灾害;制定火山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有效的抗灾、救灾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