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风能
2.小行星爆炸发生的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
C.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3.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2019年12月28日,星期六,晴,气温1 ℃。早上,我看到天空中一架飞机飞过,后面拖着几条长长的尾巴。经上网查询得知:这是飞机发动机排出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此混合气体能否出现凝结现象取决于环境空气自身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 ℃到-64 ℃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尾迹会对地球热量平衡产生一定影响。结合枣庄(35°N,117°E)某同学的日记和他拍摄的飞机尾迹图(如图),完成4~6题。
4.图中飞机飞行的高度大约为( )
A.3~5 千米 B.8~10千米
C.13~15 千米 D.18~20千米
5.图示飞机所在的地球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存在若干电离层 B.平流运动显著
C.天气复杂多变 D.臭氧含量较高
6.交通枢纽城市上空飞机尾迹较多,大量飞机尾迹对地面城市热量平衡的影响是( )
A.减少城市上方云量 B.强烈削减太阳辐射
C.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减小地表昼夜温差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接受的热量主要来自( )
A.a辐射 B.b辐射
C.c辐射 D.d辐射
8.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降得很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a辐射 B.b辐射
C.c辐射 D.d辐射
2019年12月8日北京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图a为12.8~12.11北京地区天气状况,图b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9~11题。
9.图a所示连续四天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12.8 B.12.9
C.12.10 D.12.11
10.图b中能反映昼夜温差最小的原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吸收的程度不同。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下垫面中,对①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是( )
A.冰川积雪 B.沙漠戈壁
C.湖泊河流 D.森林草地
13.图中序号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漏断:漏声已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据此回答14~15题。
14.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 )
A.阴雨的白天 B.阴雨的夜晚
C.晴朗的白天 D.晴朗的夜晚
15.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出现“沙洲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强 B.地面反射强
C.大气逆辐射弱 D.大气削弱作用弱
如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①②③④四地温度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①②两地之间由于水平气流运动形成的风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18.下列示意图中,与上图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如图为某城市中一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各图示意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剖面,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丙、丁 D.乙、丁
20.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陆风使城市湿度增加
B.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变大
C.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D.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21.读高空等压面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近地面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读图,完成22~23题。
22.关于该图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B.高空
C.不考虑摩擦力
D.近地面
23.图中d代表的是( )
A.地转偏向力 B.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风向
读近地面等压线图,回答第24题。
24.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设想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 19 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数字代表各种辐射),图 2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1)图 1中序号代表的辐射是:②________ ③______。(2 分)
(2)按照该科学家的设想,氦气球上升到图 2中大气的________层(填名称)停止,该层大气以________运动为主。(2 分)
(3)若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图1中________(填序号)减弱;秋季在农田中燃烧秸秆预防霜冻,主要是因为烟幕可增强________(填序号)。(4分)
(4)图2中G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G 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__。(2分)
(5)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图2中________层(填名称),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图甲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平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图丙为某地连续两天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1)图甲中①代表________辐射,②代表________辐射,③代表________辐射,________(填数字)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8分)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2分)(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留住热量,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3)图乙中,abcd 四条曲线,能够正确表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________,该地位于________纬度地区,平流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图丙中AB两条气温曲线,代表晴天的是________(填字母),晴天相对于阴天昼夜温差更________。(4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2019年,南京燃气热水锅炉进行低氮改造,避免城市热岛效应。江苏天和冷暖设备有十多年大型商用锅炉改造案例,他们的德地氏冷凝燃气锅炉NOx减少80%,CO减少90%,重量是钢制锅炉的1/3,比普通钢制锅炉节能40%,静音运行,低氮氧化合物排放。
材料二 图1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2分)( )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2)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请说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行性措施。(4分)
(3)图1位于图2中的________ 层,该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图2中字母B代表________层,大气以________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4分)( )
A.接受太阳辐射多
B.接受地面的热量多
C.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D.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5)如若修建一个可能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图1)a、b、c中的哪处?说明理由。(3分)
单元检测(二)
1~3.解析:第1题,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穿过大气层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因此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A正确。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平流层高度为12~50 km,而小行星爆炸发生在37 km处,小行星爆炸发生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该大气层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B正确;小行星爆炸是因高速运行与大气摩擦生热而引发的,而不是因为气温的高低,A错误;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是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非红外线,C错误;读图可知,大气温度的极大值应位于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B。第3题,材料显示,大部分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殆尽,很少能陨落到地表,故D正确;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因为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A错误;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与小行星的爆炸无关,B错误;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与小行星的爆炸无关,C错误。故选D。
答案:1.A 2.B 3.D
4~6.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 ℃~-60 ℃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此时当地气温1 ℃,按照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可计算出当地上空8~10千米的高度,温度为-41 ℃~-60 ℃,B正确。故选B。第5题,由上题可知,飞机飞行的高度为8~10千米,枣庄的纬度为35°N,位于中纬度,中纬度的对流层厚度大约为12千米,故飞机飞行在对流层,对流层大气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故选C。第6题,根据材料“交通枢纽城市上空飞机尾迹较多”这是飞机发动机排出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因此会增加城市上方的云量,A错误;飞机尾迹云高而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有限,不可能强烈削减太阳辐射,B错误;飞机尾迹云中的水汽能很好地吸收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产生增温效应,C错误;这些“人造”云的增加,增加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同时增强了夜晚的大气逆辐射,会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的气温日较差,D正确。故选D。
答案:4.B 5.C 6.D
7~8.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图中a是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高处不胜寒”是指在高海拔的地区气温低,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为c辐射。故选C。第8题,多云的夜晚,气温不是太低,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d为大气逆辐射。故选D。
答案:7.C 8.D
9~11.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给出的昼夜平均气温计算可知,图a连续四天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12月8日。故选A。第10题,白天气温偏低,夜晚气温偏高,则昼夜温差小;②为云层的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强,②增强则白天气温较低;④表示大气逆辐射作用,④增强则夜晚气温较高。故选D。第11题,“霜飞晚”是因为秋季阴天,即阴天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地面不易形成霜冻。故选D。
答案:9.A 10.D 11.D
12~13.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其反射率高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积雪的反射率一般在50%~95%,沙漠戈壁反射率一般30%左右,湖泊、河流等湿地反射率低于10%,森林草地反射率一般在30%以下,因此冰川积雪反射率最高,则吸收率最低。故选A。第13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反射作用。图中①给地面带来热量,但不属于保温作用范畴;图中②(大气逆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补偿地面损失的能量,属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图中③是地面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图中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对地面不起到保温作用。故选B。
答案:12.A 13.B
14~15.解析:第14题,“注:漏断:漏声已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已经提示为半夜,即夜晚。“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中提到“月”,表明描写的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所以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晴朗的夜晚,D正确。故选D。第15题,因为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若地面辐射强,气温就会比较高,就不会出现“沙洲冷”的现象了,A错误;夜晚没有太阳辐射,所以晚上的地面反射也比较弱,B错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所以会出现 “沙洲冷”的现象,C正确;晚上大气的主要作用是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错误。故选C。
答案:14.D 15.C
16~18.解析:第16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①②地温度高于③④地,①地为上升气流,②地为下沉气流,故①地气温高于②地。故选A。第17题,①地为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气压,②地为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气压,①②两地之间气流由②流向①,方向为正西,位于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故选D。第18题,读图可知,白天度假村温度高,为上升气流,水库温度低,为下沉气流,A错误;夜晚海洋温度高于陆地,陆地上为下沉气流,海洋上为上升气流,B错误;白天沙地温度高于草地,沙地为上升气流,草地为下沉气流,C正确;市中心温度总是高于郊区,市中心为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D错误。故选C。
答案:16.A 17.D 18.C
19~20.解析:第19题,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主要是因湖泊与周围陆地温度不同,从而导致湖面与陆地上空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不同,因此甲、乙二图错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冬季湖面温度高于周围陆面,气流上升,夏季相反,因此丙、丁二图正确。故选C。第20题,湖陆风会将湿润的大气带入城市,使城市的湿度加大,缩小城市的昼夜温差,A正确,B错误;城市地面硬化会加剧陆地与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加强,C错误;围湖造陆减小了湖泊面积,会减弱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减弱,D错误。故选A。
答案:19.C 20.A
21.解析: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结合图中等压面形态,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④>③,A错误;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甲地近地面气压低,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B错误;同一水平面上,甲地气压低于乙地,温度高于乙地,C正确;气流由乙地流向甲地,D错误。故选C。
答案:C
22~23.解析:第22题,图中a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由此推断b代表风向,c代表地转偏向力,d代表摩擦力。在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大气运动方向斜穿等压线。故选D。第23题,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因此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代表风向,c代表地转偏向力,d代表摩擦力,B正确。故选B。
答案:22.D 23.B
24.解析:在高空风向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向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风向最终位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侧。故选D。
答案:D
25.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氦气球上升到19千米的高空,该气球应位于平流层中,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第(3)题,氦气球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这些微粒能够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①减弱;秋季在农田中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可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大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起到预防霜冻的作用。第(4)题,图2中G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②为地面辐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第(5)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对流层,因为水汽、固体杂质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且大气运动以对流为主,容易成云致雨。
答案:(1)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平流 水平(平流)
(3)① ③
(4)② 降低
(5)对流 水汽、固体杂质主要集中于这一层,为形成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大气运动以对流为主,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
26.解析:第(1)题,读图甲,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②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第(2)题,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属于大气增温过程,A错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留住热量,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B正确;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后再向地面发出大气逆辐射,不是简单的反射,与大气的热容量大小无关,C、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读图乙可知,四条曲线中的a符合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读图乙可知,该地区平流层下界高度约为12千米,故该地对流层厚度约为12千米,应属于中纬度地区。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而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的紫外线的伤害。第(4)题,晴天,空中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升温快,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晚上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阴天空中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白天气温较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降温慢,晚上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因此,晴天相对于阴天昼夜温差更大。图丙中,A曲线的温差大于B曲线,故A曲线代表晴天。
答案:(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②
(2)B
(3)a 中 适合飞机飞行,使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
(4)A 大
27.解析:第(1)题,城市人口、产业集中,经济发达,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区温度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故选A。第(2)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可从能源利用、清洁生产和增大城市绿化面积等方面回答。第(3)题,图1中的城市位于图2中的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4)题,图2中的字母B代表平流层,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形成原因是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第(5)题,有污染的工厂应该建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即c处。这样布局可以减少对城区的污染。
答案:(1)A
(2)树立“绿色”理念意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倡导清洁生产,限制工业污染排污;改变城市下垫面,植树种草,扩大公园面积等。
(3)对流层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平流层 水平 D
(5)c c点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在下沉距离之外),可以避免大气污染物进入城区,避免加重城市污染;a、b点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内,会加重城市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