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时教案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主备人: 审批: 学校 .
课题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型 新授 周次
序号
教学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
“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 ,它与中国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有关。具体是那次战争?这次侵华战争是怎么发生的?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A.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诉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侵犯中国利益,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宗教文化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5.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B.“扶清灭洋”口号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军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盲目排外
2.教师强调:“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了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其带有迷信色彩,这些落后的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图片展示: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2.教师讲述: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3.教师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提示:破坏铁路线、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围攻教堂和使馆区、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等。
4.问题思考: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的途中,为什么会下令剿杀义和团?
5.教师小结: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危害。
(1)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①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②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③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⑤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2.材料引入:夫人们退到接待室,慈禧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馆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错误,她后悔莫及。
3.史料解读:试图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来和外国对抗,结果被迫再次逃离北京,这种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她带来极大的震撼,从此她彻底放下天朝上国的威仪,向外国人俯首称臣。
4.对比分析:回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国家
中英
中日
中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赔款
2 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土地
割香港岛
割台、澎、辽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其他
五口通商
通商;设厂
严禁反帝活动;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派兵进驻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小结
1.义和团运动
①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 ?
②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③口号:“扶清灭洋”
④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时间:1900.6.10—1901.9.7
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000多人
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
④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
3.《辛丑条约》的签订
①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
②主要内容 【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四、巩固练习
1.义和团用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了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但这些行为也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 )
A.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盲目排斥外洋事务
C.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
D.领导者的腐朽堕落
2.晚清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割地好大块。”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社会现实 ②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历史事实 ③中国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失败慈禧太后没有责任 ④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的严重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二 八国联军侵清朝,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辛丑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说“清朝变成洋人廷”?
(3)材料二中的“赔巨款”“派驻兵”“严禁人民反列强”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B 2.B
3.(1)19世纪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事情:列强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原因:《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②派驻兵,使侵略者可以长驱直入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了自主权。③严禁人民反帝,使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