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小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透视原理,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一条小路。
2.能力目标:简单运用透视的知识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通过画路提高绘画的技能,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同时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
教学难点:
正确表现物体前后的透视关系,运用透视的知识鉴赏美术作品。
课前准备:
彩色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首歌曲叫《乡间的小路》,同学们听过吗?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并想象一下歌曲里的情景。
(1)歌曲中的小朋友们在哪里玩?
(2)他们玩得开心吗?(播放《乡间的小路》),
2.歌曲里的情景太美了,我想这一条小路可能承载着作者童年时候的许多欢乐,所以才会写出这么一首优美的歌曲来赞美它,这样的乡间小路同学们想去走走吗?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不同的乡间小路。
2.你走过这样的路吗?
3.这样的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并板书----9《弯弯的小路》)
5.出示学习任务。
(二)图片欣赏
1.这些小路通向远方的感觉,画家是怎样在画布上表现的呢?
(三)透视的原理
1.木桩演示纵深感。
(1)观察:你认为哪一排木桩更具有纵深感?木桩的大小和间距有什么变化?
(2)原理:改变木桩的大小和间距,画面就产生了纵深感。
这种纵深感实际上就是透视现象。透视是绘画理论术语,它一般分为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这就是本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探讨的话题。
(板书:透视、形体、空间)
(四)形体和空间的变化。
1.观察油画作品:霍贝玛的《林间小道》。
2.同桌交流:画面上主要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近处和远处有什么不一样?
3.原理。(板书)
(1)形体:近大远小;
(2)空间:近疏远密。
(五)画路的技法。
平常同学们是怎样画路的呢?请大家在纸上画一条小路看看。
2.作品展示。
3.演示“三点一线”的画法。
4.演示怎样“添枝加叶”,使画面更美观。
5.教师演示,学生倒数。
(1)10秒画路的轮廓。
(2)5秒画远山。
(3)10秒画路边的树。
三、画一画
(一)实践操作。
1.提示:“三点一线”的画法。
(1)在纸上画出地平线。
(2)在地平线上定一个作为视线的消失点。
(3)然后又在纸的底边上画路的两个点,并分别与消失点连起来,线的弯度可大可小。
2.抽生在屏幕上画路的轮廓。
3.学生在另一张纸上画路。
4、添枝加叶。
四、评一评
1.是否运用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透视原理。
2.作品展示。
五、欣赏借鉴-----同龄人的画《林间小路》《有篱笆的小路》
1.哪些景物运用了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透视原理?
六、选景
1.图片欣赏。
七、创作
1.内容:画一条家乡的小路。
2.方式:记忆画、照图片画或写生。
3.要求:
(1)构图饱满。
(2)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在路的前后左右合理地添加一些景物:远山、围栏、树木、房屋、田野等。
八、总结(略)